蔣勝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起個名字吧。”
王后包容地笑道:“甚好,姝想起什麼名字?”
羋姝道:“這條有點偏綠,就叫綠衣,那條偏黃的,就叫黃裳!”
王后笑了:“‘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姝,你學《詩》學得甚好。”
這種被後世稱為《詩經》的典籍,於此時便稱為《詩》或《詩三百》。自古以來禮樂是立國之基,周人宗廟祭祠有詩,若國家風紀有亂亦有人作歌諷刺之;軍旅之中,亦有作歌。不但周人有詩有歌,各諸侯國亦是有之。自周朝建立以來,不但有樂官制歌,亦有此外還有諸侯、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又有樂府專門派出采詩之人,採各國之風,以整合篇,據悉歷代以來,又積了數千首之多。只是自平王東遷以來,這些典籍便散落無人收拾,後有魯人孔丘,時人稱為孔子者,以恢復周禮為志,便整理篩選了三百多篇詩,整合輯子,世人稱之曰《詩三百》。
這《詩三百》分三類,一曰《風》,二曰《雅》,三曰《頌》。《頌》便是指歌頌祖先的宗廟祭樂,《雅》即雅言,即為周室所用的語言,也是當時列國上層貴族卿士官方語言,分為《大雅》與《小雅》,《大雅》乃是講述周王室上層生活,《小雅》更多為國人生活勞作軍旅之歌。《風》即《國風》,則是諸侯國內所應用的詩歌,通常也是以各諸侯國方言所吟唱。
所以於當時而言,童子束髮就學,首先要學《詩三百》,孔子亦曾言:“不會詩,無以言。”貴族子弟,首要學禮,從小跟隨大人入宗廟行祭禮,要學《頌》;與人交流,要用《雅》,若是要走出家門,周遊列國,則學習列國的《國風》之詩,便是學習列國方言中的精要部份。
所以羋姝雖然年紀尚小,但她五歲啟蒙,如今也已經背得許多首詩了。她隨口一語,便是出自《國風》中的《邶風》篇,名曰《綠衣》。
以她楚王嫡女的身份,不是為大國之後,便是為重臣宗婦,王后便從小以王后宗婦的要求來教養於她,學禮樂,親桑蠶,懂詩書,擅歌舞等,如今眼見女兒雖小,但出落得嬌美可愛,心中也甚是欣慰。
羋姝初次見到這種養蠶這事,滿是好奇,從如何養蠶到蠶長成什麼樣子,問了一堆的總是。王后也有些累了,況諸掌事之事皆有事來回,便叫了侍女雲葛:“你帶公主去蠶室看看。”
雲葛應聲,於是帶著羋姝去蠶房看蠶,一邊回答著羋姝的問題:“公主你要給蠶兒吃桑葉,它就會慢慢地長大,然後會吐絲,吐出來的絲再由織人織成錦帛,就可以用來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