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生指出:“培育個體良知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而不是學校或者社會。”誠哉斯言。
華德福學校創辦人魯道夫?史代納認為:我們不應該問一個人生活在現今社會應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而是要問,這個人內在的潛能是什麼?什麼在他身上可以被喚醒?他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我們高興地看到,這些問題,在這本書裡,統統有異曲同工的答案。對興趣愛好的讚許、鼓勵的神情和口吻,孩子的心靈感受被重視,孩童的各項潛能得到開發,天使之翼起飛,翱翔。
書中唯一的反例,寫到小艾米的鄰居大哥哥,被望子成龍的父母體罰,引發了小艾米的同體之悲。“夫妻兩個經常打那孩子,有時用皮帶抽,那孩子就發出淒厲的哭叫聲。”這幅景象多麼熟悉,不啻為中國式家教的典型版本,更是“窩裡鬥”的原始模型。“三個中國人一條蟲”的成因,大約是許多人從幼兒年代開始,便已被植入內鬥的“濾過性病毒”(柏楊先生語),在家中內外的打鬥、鬥爭模式中長大,缺乏信任能力,既不自信,也不相信他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
艾米一家老少過去勸打時,鄰居大人卻訓他們:“早就看不來你們教育小孩的方式了,把個孩子像供祖宗一樣地供著,告訴你們,棍棒底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嬌兒不孝,嬌狗爬上灶。我跟你量死了,你們那孩子長大了肯定不孝順你們。”
這對夫妻所說的,雖然不是原聲、也不是原創,但它至今仍在中國城鄉各個角落,被廣泛複製。領略了艾米如今的幸福生活,再想到鄰居早年對艾米的“斷言”,我直抒胸臆般地感到,柏楊先生真是位先知!他為這類中國病的診斷是:“沒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這般狹窄的心胸,造成中國人兩個極端,不夠平衡。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卑,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傲。”(《醜陋的中國人》)
處處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不為“君、臣、父、子”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容,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當今的家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不是異類也是少數派。現實中,許多家庭的親子關係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乖張,常見老少三代充斥各色暴力,概因“窩裡鬥”成為了家庭——社會最小細胞的基因。放膽想象一下,那位鄰居哥哥如果“成才”了,他會不會把他的成才,歸因為父母的棍棒教育?那麼,他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將何以為繼?對此,尼采有一句常常得到例項印證的名言:“雙親在性格和觀點方面的未消解的不和諧音,會在孩子的心靈中繼續奏鳴,並造成他的內心痛苦史。”(《父母的愚蠢和童年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