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4月15日。1980年的這一天,大師薩特去世。1912年的這一天,“泰坦尼克”號沉沒。1955年的這一天,麥當勞開了第一家店。
<h3>| 不屑諾獎的薩特 |</h3>
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思想存在主義在薩特手中發揚光大。存在主義由海德格爾最先提出,但是薩特使其在藝術上獲得了大量實踐,指引了整個現代藝術發展。薩特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是唯一拒絕領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居里夫婦也曾經拒絕過領諾貝爾獎的獎金,因為覺得獎金違背了科學精神,但是最後沒有拒絕領獎。薩特先生是連獎都沒要。薩特是典型的藝術家,是“非池中物”的大師,從小就與眾不同,一輩子花邊新聞無數,跟西蒙娜·波伏娃的愛情也驚世駭俗。他時常語出驚人,他說我不能想象任何人可以給康德或者笛卡兒頒獎,所以我也不能想象任何人可以給我薩特頒獎。所以薩特拒絕領諾貝爾文學獎。其他作家每天做夢都夢見拿諾貝爾獎。還有很多作家炒作自己被提名,而真正的大師根本就不屑於領獎。
我看過薩特寫的一部小說叫《佔領下的巴黎》。法國被德國人佔領了,驕傲的法國人非常生氣,然後每天在家磨刀霍霍,恨不得弄一根繩子出去套德國哨兵。可是時間長了,法國人每天跟德國人生活在一起,發現德國人非常有禮貌,非常紳士,給女士開門,在地鐵上讓座,還特別懂歌劇、懂古典音樂。有一天,一個德國人給這個法國人開門,法國人以傳統禮節向德國人微笑表示感謝,然後突然覺得不對,自己竟然向侵略者笑了。回到家裡趕緊開啟BBC,培養一下仇恨。小說裡說,BBC是整天在那兒鼓動所有人繼續戰爭的一個英國地下電臺,法國各種游擊隊都聽BBC。這個小說特別有意思,知識分子在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於主流大眾的見解,《佔領下的巴黎》凸顯了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觀察和思考。
<h3>| 災難面前看人性 |</h3>
“泰坦尼克”號在1912年的這一天沉沒。不管是民用的船,還是殺傷力最大的軍艦,英文裡都稱為“she”,彷彿對船有一種感情,所以用女字旁這個“她”。
“泰坦尼克”號沉船的細節,大家都已經看了無數次。我今天只想說一組數字,證明人性並不像電影裡包裝的那樣美,話語權掌握在這些高貴的紳士手裡,紳士們當然永遠包裝自己,說自己是多麼高風亮節。實際上,當時泰坦尼克號頭等艙存活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