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說隋唐,先得看漢。
漢代中央政府的組織制度是三公九卿。三公,在西漢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東漢是太尉、司徒和司空,他們都是宰相。九卿則是九個或九個以上的部門負責人,相當於政府部長。三公有府,公府相當於三省;九卿有寺,卿寺相當於六部。隋唐政改,就是要以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儘管為了這一天,魏晉南北朝準備了三百六十九年。
這就有了四個問題:第一,為什麼要改?第二,改了哪些地方?第三,怎樣改的?第四,效果如何?
先看六部和九卿。
表面上看,六部與九卿沒有區別。九卿是政府部長,六部尚書也是。但,九卿的工作卻是政務與事務不分。主管國家財政經濟的大司農就是政務官,相當於戶部尚書;負責皇帝出行的太僕則是事務官,管的還是皇家事務。
如此不清不楚,不該改革嗎?
當然應該。
隋唐的辦法,是政務全歸六部,事務全歸寺監。比如太常寺管祭祀,光祿寺管宴會,衛尉寺管器械,宗正寺管宗室等等。至於皇帝的飲食起居之類,交給殿中省和內侍省。事務與政務分類,皇家與國家分離,尚書省下屬的六部成為純粹的國家機關和職能部門,改革完全成功。
六部制一直延續下來,原因也在這裡。
那麼,三公又有什麼問題?
權力太大。
按照漢初的制度,帝國的行政、軍事和監察之權都掌握在三公手裡。三公各自開府,獨立辦公。遇到大事則由三公會議,拿出方案再由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不過聽取彙報表示可否,並不參與決策,簡直就是橡皮圖章。
這當然為強勢皇帝如漢武等人所不能接受,這才有了內朝和外朝,有了尚書事和尚書檯。可惜,幫助皇帝奪取了相權的,自己又成為新的宰相,皇帝也只好另起爐灶。結果是什麼呢?尚書之後有中書,中書之後有門下,沒完沒了。
顯然,必須有一個治本的辦法。
三省制就是這樣一個“一攬子”解決方案。說白了,就是將一個接一個從宮內走到宮外的省,全部正式變成取代公府的宰相機構,但不承認三省是相府,也不承認三省長官毋庸置疑地就是宰相。即便是,也要分割他們的相權。
這裡面當然有一個過程。在隋代,尚書省的左右僕射都是被視為宰相的。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卻是尚書令。尚書令當然是宰相,可是沒人敢當,因為唐太宗即位之前擔任過這一職務。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