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獨尊儒術 新儒生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登上兩漢歷史舞臺的,是新儒學。
新儒學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7]
董仲舒是因為漢武帝下令策問古今治亂之道,才進入皇帝視野的。正是在這次對策中,董仲舒提出了以思想大一統維持政治大一統的主張,明確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由此產生的功過是非,也往往算在此人賬上。
然而在司馬遷的時代,董仲舒的地位並不高。他被看作諸儒的一員,在《史記》中與他人合為一傳。到班固的時代,董仲舒才脫穎而出,被推為儒首。他的“天人三策”也才載入史冊,成為歷史轉變的里程碑。[8]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251414.jpg"/>
《春秋公羊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董仲舒藉以發揮,改造成符合“大一統”需要的新儒學。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251V5.jpg"/>
明堂辟雍是中國最高等級的皇家禮制建築之一,是帝王祭祀天地諸神以及祖先的場所。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以此神化和鞏固皇權,影響了後世的歷朝歷代。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獨尊儒術並非漢武帝一時之事,更非董仲舒一人之功。事實上,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其深遠影響,也要到後世才顯現。武帝時代改寫歷史的,不是新儒學,而是新儒家,或新儒生。
新儒生的代表人物,是叔孫通和公孫弘。
叔孫通原本是秦帝國的博士,在二世的時代供職於宮中。這說明秦始皇其實只焚書,不坑儒(所坑為術士)。焚書的目的之於文化,也不是毀滅,而是壟斷。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後,被秦二世叫來問策的,是一群儒生。
儒生都是書呆子。他們的對策,是出兵鎮壓。
二世聞言,臉都綠了。
叔孫通趕緊上前說:天下一統,四海一家,明主在上,法令在下,哪有什麼人造反?小偷小摸罷了。
秦二世龍顏大悅。
退朝後,其他儒生指責叔孫通欺君罔上,阿諛奉承。叔孫通卻回答:不說假話,還有命嗎?
於是,叔孫通投奔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