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乾坤逆轉 呂惠卿被誣 (第1/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實證明,呂惠卿是被誣陷的。
對於呂惠卿出賣王安石一案,最早提出質疑的是陸游的祖父陸佃。哲宗初年,陸佃由吏部調任禮部,以侍郎的身份參加《神宗實錄》的編撰。寫到這段歷史時,檢討官黃庭堅主張按照當時監察官員彈劾呂惠卿的奏摺表述,陸佃卻認為不能只聽一面之詞,必須找到證據,核對事實。
黃庭堅說:按侍郎的主張做,豈非諂媚?
陸佃則說:照檢討的意思寫,便是誹謗。
兩人爭執不下,陸佃便上了一道奏摺,請求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下令將宮廷收藏的有關檔案發下,看看當年呂惠卿上繳的王安石書信中究竟有沒有“勿令上知”的字樣。
檔案調出,搜檢的結果是沒有。<small>[16]</small>
後來的正史卻依然認定有。對此,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解釋說:陸佃是王安石的學生,他的話怎麼能信?
這種邏輯十分可笑。鄭俠也是王安石的學生,他的話怎麼就信?何況陸佃與王安石雖有師生關係,對於老師的改革卻是存疑的,至少態度比較客觀。他曾經對王安石說:新法不能說不好,實行的結果卻是擾民,比如青苗法就是。
王安石大吃一驚,問:怎麼會這樣?
陸佃說:因為老師聽不得不同意見。
王安石大笑:我豈是固執己見的人?
陸佃答:當然。但是外面都這麼說。
於是,王安石不再讓他參政議政,只讓他做學問。<small>[17]</small>
事實上陸佃的學問非常好。他對此案的重新審視,便正體現了治學的嚴謹,甚至有“重證據,不重口供”和“疑罪從無”的法治精神。否則,他有什麼必要為“欺師滅祖”的呂惠卿辯誣?相比之下,罔顧事實的人不該臉紅嗎?
沒錯,呂惠卿上繳的書信不止一封,不可能每封信裡都有“勿令上知”的字樣。但是陸佃的奏摺說得很清楚,調出檔案的目的就是要查明這一事實。那麼請問,宮中為什麼要扣住關鍵證據不發?太皇太后可是反對變法,既不喜歡王安石也不喜歡呂惠卿的。說那封信丟了就更不通。如此重要的證據,怎麼會遺失,又怎麼可以遺失?難道有賊?
結論只有一個:王安石根本就沒寫過那樣的信,呂惠卿也沒有出賣他。反目為仇是真的,惡毒攻擊也是真的,但那是自衛反擊,最多防衛過當,因為先下毒手的不是他。
那麼,先出手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