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家的秘密,北京知道。
作為中華帝國的首都,明清兩代的北京氣勢非凡。運河般寬闊的護城河旁,蘆葦挺立,岸柳成行,樹影婆娑。每當鴨子在河上滑行,或清風從葉間梳過,倒映在水面的垛牆就會開始顫動並破碎,展現出夢幻般的景象。
抬頭望去,城樓和城牆突兀高聳,在萬里晴空的映襯下現出黑色的輪廓,門樓那如翼的飛簷凌空展翅秀插雲霄。行人昏昏欲睡地騎在毛驢上進入城門,身後農夫肩挑的新鮮蔬菜青翠欲滴,耳邊響起的則是不緊不慢的駝鈴。
這就是瑞典學者奧斯伍爾德·喜仁龍筆下的北京。準確地說,是1924年的北平。它是中國所有帝都的典型和代表。也許,兩三千年前的王城也就是這個模樣:一樣巍峨的城樓,一樣渾厚的城牆,一樣古樸的城門,把威嚴的王宮、喧囂的街市和恬靜的鄉村聯絡起來,只是沒有駱駝。[1]
是的。夏啟、商湯、周武那會兒,應該不會有駱駝。
但,一定有城。
事實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從建城開始,所有的文明古國也都有自己的城市,只不過有的聲名顯赫,如亞述、巴比倫、孟菲斯、耶路撒冷;有的鮮為人知,如埃及的涅伽達和黑拉康波利斯,印度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克里特的諾薩斯和法埃斯特。沒有城市,則不可能。
古老民族的建國史,同時也就是他們的建城史。
的確,一個族群人口再多,地域再廣,如果沒有城市,那也只是部落或部落聯盟,不是國家。一個村長加一個會計,就號稱總統和財長,是很可笑的。
其實就連土財主,也有土圍子。表現為漢字,就是或者的“或”。或,就是國家的“國”,是最早的國字;也是地域的“域”,是最早的域字。實際上,國、域、或,在甲骨文是同一個字。字形,是左邊一個“囗”,右邊一個“戈”。囗,讀如圍,意思也是“圍”,即圈子、圍牆、勢力範圍。戈,則是家丁、打手、保鏢、警衛、武裝力量。也就是說,一個氏族或部落一旦定居,有了自己的地域和地盤,就會弄個柵欄或牆垣,再挖條溝,派兵看守。這就是“或”。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R51V.jpg"/>
地盤是越變越大的,人口是越變越多的,規格也是越變越高的。於是,或旁加土,就成了“域”;或外加囗,就成了“國”。有學者認為這是畫蛇添足,其實未必。國家畢竟不是土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