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 波斯:仁慈的征服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居魯士是在公元前538年進入巴比倫的。
這一年,中國的孔子十三歲。
孔夫子當然不會知道波斯,對南征北戰也沒興趣,因此絕對想不到居魯士在巴比倫享受的待遇:銅鑄的伊斯塔爾大門向他洞開,他的身上披著從華麗浮雕上反射過來的陽光,腳下則堆滿了歡迎群眾獻出的花環。
沒錯,居魯士是以解放者的身份,而非作為侵略者或征服者來到新巴比倫王國的。
沒有比這更體面的勝利了。
居魯士也當之無愧,因為他的作風和政策與亞述人截然相反。他並不對戰敗者趕盡殺絕,被俘的米底國王獲得了一條生路,呂底亞國王則被聘為隨身顧問。
這是一種“仁慈的征服”。
征服了巴比倫以後,居魯士同樣表現出他的寬容和大度,以及對被征服者信仰和習俗的尊重。他每天都要到馬爾杜克神廟行祭,並讓原來的官員們繼續各司其職,就像在米底和呂底亞。這就不但贏得了祭司和官員的支援,也保證了國家機器一如既往地正常執行。
居魯士是高明的。
而且,即便按照孔夫子的觀點,這樣一種既不濫用權力更不濫殺無辜的政治,也應該算作仁政。
仁政的受惠者之一是猶太人。半個世紀前,弱小而獨立的耶路撒冷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摧毀,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隨著他們被刺瞎雙眼的國王,被戴上鐐銬押往巴比倫為奴,史稱“巴比倫之囚”。
波斯人卻解放了他們。第二年,居魯士釋出命令,允許這些巴比倫的囚徒回到故鄉,並把巴比倫人掠奪來的金銀財寶還給他們,以便他們重建祭祀中心。這真是功德無量,以至於猶太人把居魯士稱為“波斯的彌賽亞”。
居魯士的善舉讓他威名遠揚,他的仁政則讓帝國日趨穩定並發展壯大。沒有證據證明居魯士這樣做,是汲取了亞述帝國滅亡的教訓。但可以肯定,波斯帝國收穫的不再是此起彼伏的反抗,而是地方對中央的支援。
繼承了這條政治路線的,是大流士。
如果不算篡位的高墨塔,大流士是波斯帝國的第三任皇帝。在他的治下,帝國被分成二三十個行省(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行省的拉丁語provincia原本就有委託的意思。因此,按照羅馬人的理解,把一個地方委託給高階主管去治理,這個地方就是行省。
波斯的行省也大體如此,被委託治理的高階主管則是總督。行省總督原則上由波斯貴族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