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結界科學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式下種,也就是3月下種豌豆和草,六月下種大豆,九月收豆,10月開始翻地,除草,埋草木灰補充鉀肥,拉出漚肥和塘泥糊進去,直到荒地肥力慢慢補充起來之後,可以視為平地。
也就是3月下粟和豌豆,六月收粟豆,下豆和黍,九十月收豆和黍,九十月繼續翻耕,補灰,養地。
基本上平地和最下等的下地,都是養地為主,收成產量如何,基本上也就突出個隨緣了,畢竟子受真的找不到化肥可以用,但是,良地就真的是潛能被子受榨乾了,連宿麥這種東西都強行在黃河以南種上了,要知道,再過些年,你得去淮河以南才能幹這事了。
良地種麥也是經過觀察之後得出的新順序,以前他也是本著當地農夫老莊稼人了,不至於種啥都不知道,但是,在觀察之後,他發現他們真的不知道,就好像前面說的,忙完一天回去人到頭就想睡,誰他媽有功夫去細細觀察啊。
再說了,早期農業對於農民來說,絕大部分的都真的要依賴於老天爺,收成不好那就是天命,不會去做太細緻的觀察作物的情況,相反,在天象氣候觀察上到是下了不少力氣,畢竟風調雨順才是重點。
或者說,在早期農業當中,水才是最重要的一環,而現代農業因為水、肥料、溫度實際上都一定程度可控,所以,種子才更重要,農業的演化,實際上就是對於水、肥、溫、種以上四個條件的逐步掌握的過程,最開始是四不靠,比如說商代的農業就是這個模樣。
子受現在勉強讓水變得穩定了一些,就自然在肥上動腦筋了,至於說溫和種真沒辦法,說的不客氣點,他認識黍是啥玩意兒沒把這東西當雜草拔了都得多虧姜後了。
溫度更沒辦法,馬上寒潮就要來了,現代人可以溫室、大棚、地膜有的是法子保溫,商代除了南遷和改變種植作物和週期外,沒法子,而新的作物週期,不是這個時代的人的壽命以及見識能夠在短時間摸索出來的。
他們也不可能去摸索,因為這種天災普遍也就持續一兩代人的功夫,又重新變暖了,相比之下,他們更加相信是上天降禍。
經過觀察之後,子受發現大麥消耗的肥力比粟多一些,而在經過養地,鋪設了基肥,又輪種了大量的豆科的土地上,產量要高一些,所以才要求農奴和野人在耕種王田的時候,良地先種麥。
然而,豆是從頭到尾,不管什麼地都不能少的,豆飯藿羹可是這個年頭的主要食物,這可不是能夠問出“你怎麼不一日三餐都吃大豆”的現代人。
“鋼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