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第3/4頁)
張愛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怪武俠有興趣,彷彿就是大門外的世界。到了四○、五○年代,社會小說早已變質而消滅,
我每次看到封底的書目總是心往下沉,想著:“書都看完了怎麼辦?”
在國外也有個時期看美國的內幕小說,都是代用品。應當稱為行業小說,除了“隔行如
隔山”,也沒有甚麼內幕。每一行有一本:飛機場、醫院、旅館業、影業、時裝業、大使
館、大選籌備會、牛仔競技場、警探黑社會等。內中最好的一本不是小說,講廣告業,是一
個廣告商傑利·戴拉·範米納(delfea)自己動筆寫的,錄音帶式的漫
談,經另人整理刪節,還是很多重複。書題叫《來自給你們珍珠港的好人》,是作者戲擬日
制電視機廣告。
行業小說自然相當內行,沾到真人實事,又須要改頭換面,避免被控破壞名譽。相反
地,又有假裝影射名人的,如《國王》(“thekg”)——借用已故影星克拉克蓋
博綽號,寫歌星法蘭克辛納屈——《戀愛機器》——前cbs電視總經理吉姆·奧勃瑞,綽
號“笑面響尾蛇”——務必一望而知是某人的故事,而到節骨眼上給“掉包”換上一般通俗
小說情節,騙騙讀者,也絕對不會開罪本人。這都煞費苦心,再加上結構穿插氣氛,但是我
覺得遠不及中國的社會小說。
社會小說這名稱,似乎是二○年代才有,是從《儒林外史》到《官場現形記》一脈相傳
下來的,內容看上去都是紀實,結構本來也就鬆散,散漫到一個地步,連主題上的統一性也
不要了,也是一種自然的趨勢。清末民初的諷刺小說的宣傳教育性,被新文藝繼承了去,章
回小說不再震聾發聵,有些如《歇浦潮》還是諷刺,一般連諷刺也沖淡了,止於世故。對新
的一切感到幻滅,對舊道德雖然懷戀,也遙遠黯淡。三○年代有一本題作《人心大變》,平
襟亞著,這句話在社會小說裡是老調。但是罵歸罵,有點像西方書評人的口頭禪“愛恨關
系”,形容有些作者對自己的背景,既愛又恨,因為是他深知的唯一的世界。不過在這裡
“恨”字太重,改“憎”比較妥貼。
《人海潮》最早,看那版本與插影象是一○年代末或二○初,文筆很差,與三○年代有
一部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