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缺至今?”
屈原埋首回道:“魑魅魍魎,橫行於世!三年之內,四任縣尹或狼狽離職,或無功而歿!”
楚王沉沉道:“既是如此,你還要去?”
屈原抬起頭,直直望向楚王道:“敢問大君,舍我,其誰?”
“你……”楚王氣結,憶起當日朝堂之上,眾人畏縮躲避之態,這權縣縣尹之位彷彿是塊燙手的山芋,誰也不願接下。
楚王想了想,不以為然道:“先生一介書生,有何把握將這一縣之地治理妥當?理政可不是依靠口舌之才。”
屈原也不羞惱,只微微一笑,掃了一眼楚王手中的和氏璧,輕聲問道:“大君可是在為秦國借璧一事煩惱?”
楚王略一怔,故意道:“借璧一事已有定論,當以信義為重,不落人口實,不穀何來的煩惱?”
屈原輕輕搖頭道:“縱使決意借璧於秦,亦不過是緩兵之計。強秦矚目之下,大君難道不曾為後續自保之策而憂?”
“哦?依先生所見,不穀何憂之有?”楚王問道。
屈原微笑道:“自是徵兵之憂。”
楚王聞言大震,“徵兵之憂”四字如重錘擊於胸口,令他登時色變。這正是日夜困擾他的喉中之鯁。自楚王即位以來,已是連年征戰,若在此時大舉徵兵,一來打草驚蛇,反而令強秦警醒;二來也易激起民怨,若內憂不平,則外患更起。如此困局,如何令他不心焦。
屈原平靜地說:“若大君以為舉國徵兵不妥,不若……借家軍之名。”
楚王挑眉:“家軍?”
屈原道:“正是。如以屈家軍之名徵兵,對外不易引起警惕,對內不易激起民憤,只道是一家之事。待戰事一起,亦可隨時收編為王軍。”
楚王果然動容,撫掌道:“甚妙!先生果然心思玲瓏!”
屈原微笑道:“大君謬讚,理政之事,可不只是依靠口舌之才。”
楚王一愣,隨即放懷大笑:“好你個屈原!竟敢與不穀下埋伏!該當何罪!”
屈原再叩首道:“便請大君罰屈原任那權縣縣尹來將功折罪。”
楚王漸漸收了笑意道:“那權縣霸匪橫行,歷任縣尹皆是有命當,無命回,哪有你一個少傅來得自在輕鬆。只是區區一縣,亦是我大楚王土,一縣之民,亦是我大楚之民,這縣尹之位,乃是百姓父母,身擔重任。”言及此,楚王深深注視著屈原,丟下一句,“三日之後,不穀自會予你一個答覆。”
屈原離去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