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分天下 稱王不稱帝 (第3/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理想。
諸葛亮就麻煩一些。他自己有理想,劉備沒有。所以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便被束之高閣,真正被重用的是功利主義者龐統和法正。但諸葛亮的最大悲劇,卻是他的蜀國治理得最好,滅亡得最早,這是後面要說的。
比較而言,荀彧更悲哀。
荀彧是在官渡之戰的九年之前,就離開了眾人看好的袁紹,追隨並輔佐了曹操的。因為他看穿了袁紹“終不能成大事”,只有曹操才能實現他的願望:興復漢室。
這是跟諸葛亮一樣的想法。
不能說荀彧看走了眼。他來到曹操身邊時,三十七歲的東郡太守曹操確實是熱血沸騰的愛國將領。在他主張迎奉天子時,四十二歲的兗州牧曹操也還是心繫王室的一方諸侯。以後,曹操徵袁術,殺呂布,降張繡,滅袁紹,平定北方,在荀彧看來也是應該和必須的。
然而十幾年過去,曹操已經不再“乃心無不在王室”,也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要自己封公建國了。這實在是一個危險的訊號。下一步的發展,必將背離荀彧的理想和初衷。
所以,荀彧不能不阻攔,也知道不會有效果。曹操已經上了自己的賊船,只能一條道走到黑。荀彧也只能與曹操分道揚鑣,並選擇死亡。也許,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對曹操做最後一次勸諫。
何況荀彧也別無選擇,他總不能去投奔劉備吧?更何況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理想的破滅更為痛苦。進退失據的他只有死路一條,儘管他死不瞑目。
曹操則最終沒有代漢自立。很可能,他實在無法面對天國之中荀彧那雙憂鬱的眼睛。
那也是睿智和堅定的眼睛。
當然,這雙眼睛劉備是看不見的。
[1]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
[2]見《世說新語·容止》。
[3]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
[4]見《三國志·武帝紀》、《董昭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5]以上見《三國志·荀彧傳》。
[6]見《三國志·荀彧傳》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