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讓法蘭西的新主人再奉送權力給他。
在原本的歷史線上,塔列朗親王也確實實踐了這個想法,在退休之後,他又搖身一變,重新從一個保王黨變成了自由派,公開和那些王朝的反對派混在了一起,出錢讓他們搖旗吶喊,動搖王朝的威信。
再後來,他和奧爾良家族勾結在了一起,並且利用奧爾良公爵來實現自己的圖謀。
在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奧爾良公爵趕跑了波旁王室,篡奪了王位,而他立刻就把塔列朗召了出來,當成自己的外交顧問。
1830年9月,他被奧爾良王室派到了英國,並且協調了兩邊的立場,而到了當年的11月,他搖身一變,成為了法蘭西在倫敦國際會議當中的代表,一同參與解決荷蘭和比利時之間的武裝衝突問題,由此,塔列朗親王也一償宿願,終於又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舞臺當中,並且繼續“發揮餘熱”。
艾格隆知道這些掌故,所以他並不介意向塔列朗親王丟擲橄欖枝。
既然塔列朗可以和奧爾良家族做交易,為什麼就不能和波拿巴家族私通款曲呢?想必在這位老人心中,這兩邊誰都無所謂,只要能夠給他更高的權位就行。
艾格隆甚至覺得,塔列朗很樂於看到有另外一家門路可以投奔,因為這樣他反而可以“待價而沽”了。
而從艾格隆自己的角度來看呢?
如果他真的搶奪到了法國的政權,他也恰好需要這樣一個人,一個在外交場上被所有人熟悉,而且“德高望重”、能力眾所周知的老面孔,來為他的事業塗脂抹粉,讓外界承認他對法蘭西的統治。
奧爾良家族雖然是反賊,但是他畢竟是波旁王室的旁支後裔,搶奪長支的王位還具有一定的“合法性”,至少列強更加容易接受。
而波拿巴家族則不一樣了,它並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和血統,而且離它的覆滅才十幾年,人們完全還記得帝國當時給外界帶來的那些血流成河的災難。
在理論上,艾格隆比起奧爾良家族來,更需要一位外交老手來說服外國人,新的波拿巴王朝並不意味著災難,自己是一個有理智、而且願意在現有的國際框架當中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天天想著復仇。
艾格隆其實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他認為在國際列強當中,奧地利是最不會反對波拿巴家族重登皇位的(他的外公對此無所謂,而卡爾大公說不定還很高興女兒當了皇后),而英國的態度則比較曖昧,需要盡力爭取——英國與其說反感帝國,倒不如說單純仇恨拿破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