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第1/5頁)
蓬萊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洛陽。
十一月初七,丙申年辛丑月乙未日,大典星官奏稱是為黃道吉日,諸事大順。
乙未日的前夜,蓮花臺裡燈火通明。幸遜召投效於他的朝臣徹夜議事。
幸遜高坐於臺,俾睨四座,顧盼得意。座下群僚捧檄待命,人人喜笑盈腮,翹首等著訊息。
俄而,衛尉卿高準疾步入內,跪獻一面黃帛。
展開,乃幼帝劉通的禪位詔書。稱自愧德薄位尊,願效仿古時先賢,禪讓帝位於幸遜,特詔告天下,蓋玉璽大印。
高準又報,明日吉時,待百官升堂,丞相入千秋殿,幼帝將親扶丞相登上寶座,宣讀禪位詔書。
此話一出,蓮花臺裡歡聲四起。群僚紛紛下跪,以九五之禮表賀。
幸遜得意洋洋,欣然納受。一片歌功頌德聲裡,看到議郎竺增立著不動,似面帶猶疑。
竺增是幸遜的舊日謀臣,一路擁他,出謀劃策,從河南入洛陽,頗有資歷。此刻人人慶賀,獨他不跪,幸遜心生不快,便出聲發問。
竺增道:“非丞相不可稱帝,而是時機未到!漢室雖微,然並無暴虐,丞相本已位極人臣,突取而代之,難堵天下悠悠之口,不得人心。這便罷了,我所擔憂,乃是北方魏劭。魏劭一日不除,丞相隱憂便在。我知丞相亦一心要伐魏劭。可釋出檄文,安他一個不軌罪名,便師出有名,再以漢帝之名召諸侯共伐之,豈不更好?丞相若以漢帝之名出師,那魏劭應戰,便是公然謀反,戰未開,先失一局。丞相若稱帝而起兵,豈不正給了魏劭勤王之名,公然得以挑撥天下,共同對抗丞相?”
幸遜不悅道:“汝何出此言,掃我之興?所謂無德讓有德。漢帝乃自愧無德,當不起尊位方禪於我,我何以不得取?我有天下兵馬五十萬,猛將數十人,投鞭可斷水,豈懼魏劭小兒?前月洛陽東郊又有天降祥瑞,預讖天下新主,正合我之名。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竺增道:“非我妄言。前月東郊所謂天降祥瑞,實是可疑。蘇氏居心叵測,丞相千萬勿受一婦人蠱惑,否則恐怕悔之晚矣!”
幸遜半生梟雄,對這些祥瑞託夢之說,自然不可能深信不疑。只是他一心稱帝,之前苦於沒有合適機會,猶豫搖擺之間,恰好蘇娥皇託夢之說,投其所想,如給渴睡之人遞過來枕,原本五分的半信半疑也就變成了七八分。
聽竺增之言,大怒:“汝大膽!居心何在?若非看在你隨我多年,略有功勞,我必嚴懲!我意已決,再有多言者,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