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十六章 文魁(下) (第1/3頁)
大蘋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黑衣先生捏著稿子道:“本日上午所出之題,老夫實未指望有珠玉之作,諸位新來書院,以前或有名師指點或閉門苦讀,是以有良莠不齊者也是情理之中,老夫之用意只是摸清諸位的底子,或可因材施教,也可竟最大之功。”
眾人眼巴巴的看著他,對於他說的因材施教倒很是新奇。
“所謂因材施教之說,實非老朽所創,老朽昔年曾與範希文同為書院教席,這番理論乃是取之於他;本題為《不知而不慍,吾輩當效》,難度其實稍大,諸位修為尚淺,恐難以理解題意,但老夫只希望看到完整的文章架構,以及適當的觀點則可,這一點倒有幾位頗為完善,文章也寫的中規中矩,倒出乎老夫意外。”
眾人轉頭互望,紛紛猜測這幾人是誰。
但見黑衣先生道:“魏松鶴、趙孟遠、陳之春三位此篇文章均有可圈可點之處,文章架構中正,用詞端確,所言之道理也講的通,但是老夫以為尚有很大不足,不足之處便在於題意之理解,或有些幼稚,或有些想當然,稍顯單薄;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算是中上之作。”
被點名的三位學子,面露喜色,眾人也投去羨慕嫉妒恨的眼光;蘇錦聽到魏松鶴的名字感到很耳熟,扭頭看去,只見屋角末位坐著一名青年公子,蘇錦扭頭看時,那公子恰好也朝他看來,目光相碰,魏松鶴朝蘇錦微微點頭。
蘇錦一下子記起來了,這不是廬州提學陸大人院中跟那提刑官衙內趙知白激辯三冗三費的那名書生麼?提學大人看來也給了他一個名額,讓他也來書院攻讀了,雖是一面之緣,但蘇錦對他的見識和當日的風度倒是極有好感,於是報之以一笑。
黑衣先生道:“結構自然無甚可談,當今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實則為切題破題立論,照老夫看來,最重要的實乃立論之處,本題可從兩處入手,一則‘人不知而不慍’可談自身之修,對於外界之言,君子修身不慍,二則人不知為何,乃他修未成之故,所謂君子交心不費一辭,而小人則只能度君子之腹,天下教化之責乃我輩需擔,從這兩點延伸,則可得之。”
眾人聽得頻頻點頭,經先生這番剖析,這篇教人撓破頭皮的文章,原來也不是那麼難以下筆了。
“然則蘇錦這篇文章,最為難得的是獨闢蹊徑,反其道而行之,開篇言道:‘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子曰: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然則行動反應內心,不言而可使知之矣。’這段話開篇驚豔,深得鳳頭之意,讓人看了便有興趣繼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