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辛棄疾 (第1/2頁)
妖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歷城人。他在文學、軍事、政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並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生平經歷:
早年成長:辛棄疾出生於金人統治下的山東歷城,祖父辛贊雖在金國為官,但一直希望有機會抗擊金人,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這使辛棄疾自幼便立下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他飽讀詩書,為日後的創作打下堅實基礎。
起義抗金:金主完顏亮攻宋之際,21歲的辛棄疾聚眾從耿京抗金。後來耿京的部下張安國叛變並殺死耿京,辛棄疾在歸途中得知訊息後,率領50餘人夜襲金營,捉拿了張安國,並率領餘下的萬餘人歸附南宋,其英勇之舉震驚朝野。
仕途坎坷:歸宋後,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曾奏《美芹十論》《九議》等,均未被採納。還遭主和派打擊,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雖一度被起用,但不久便病卒。
2。文學成就:
詞作風格:辛棄疾詞風格悲壯激烈,題材廣泛。他的詞既充滿了愛國情懷,又有對田園生活的描繪,還有婉約的情感表達。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斗爭的讚揚,以及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例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中“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生動地展現了他的報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的悲憤。
文學影響:辛棄疾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現存詞六百多首。他在詞的創作上大膽創新,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獨特的辛詞風格,對後世詞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政治貢獻:
地方政績:在地方為官時,辛棄疾剛嚴果毅,執政卓有成效。他曾平定茶商起義,建立地方武裝“飛虎軍”,在糧災期間主持救荒、興修水利工程等,為地方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戰略主張:他始終堅持抗金,提出了一系列的戰略主張和建議,如《美芹十論》《九議》等,對當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