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寶獵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立即取回那筆錢,這主要是人家朱棣太富有了,根本就不差錢。
取回來,也沒啥用處,只能在宮裡放著,還不安全,怕第三隻手偷。反而不如在洞裡安全,隨用隨取。
就這樣,那筆財寶在洞裡一放數年,從沒動過,彷彿朱棣把它忘了似地。
就人家朱棣那智商,這麼一大筆錢,人家能忘了嗎?只不過人家業大家大,花不著哪筆錢罷了。
到了晚年,自覺來日無多,開始思索那滿洞財寶如何處理的問題。
他覺得,應該把那筆財寶保留在那兒,作為自己一筆最大的遺產,留給後世子孫,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取出來使用。
朱棣十分聰明,熟讀歷史的他知道,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萬年一姓的江山。
從歷史上看,一朝一代,也就幾十年,上百年,真正演繹了什麼叫帝王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深刻內涵。
就是堂堂大漢王朝,說是四百年天下,中間還不是被王莽腰斬了麼?
每個朝代,都有興盛的時期,主要是前期。隨著問題越積越多,到了後期,諸多問題爆發,王朝便到了衰敗期,每個朝代都有不堪的末代亂世。
這個魔咒,那個朝代都沒有解決。
這個時候的帝君,才是最需要錢的。
朱棣為不取回那個洞裡的錢找到了一條充足的理由。
他決定將那筆錢永遠存放在他曾避過雷雨的山洞裡,那可是一方福地。
他把這一決定和軍師姚廣孝商量。
姚廣孝十分贊成這一決定,並說他願意為永樂大帝看守這筆寶藏。
姚廣孝是個僧人,一直是朱棣最信任的人。在朱允炆向叔叔下達撤藩詔令時,他正在燕王府做幕僚。他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支援燕王造反。
他的主張和朱棣的想法不謀而合,從此被重用,成為了重要的謀士,為燕王出謀劃策,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因此被朱棣視為第一功臣,在後來的封賞名單中,妥妥佔據著第一的位子。
但姚廣孝的行為證實了什麼才叫世外高人,他沒有貪戀權勢富貴,功成名就後,他謝絕一切封賞,選擇繼續修行。
他最初棲身在龍巖寺裡。
這是一個建於宋代的小寺,隱於山中,已經十分破敗。
朱棣不時前去拜訪,尋求治國良策。
每次看到寺院如此破落,朱棣都於心不忍,數次提出在這附近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