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確實是一種“工作需要”。事實上不少人的工作也是如此,——不是請人吃飯,就是被人請吃;不是陪人吃飯,就是被人陪吃。所以“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句話,後來就變成了“革命不是請客,就是吃飯”。民謠說:“工作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是啊,不先在酒桌上“勾兌”一番,怎麼協調關係呢?
<strong>人人有份,大家同吃</strong>
不過,如果以為請客吃飯就只不過吃吃喝喝,一飽口福,或拉拉扯扯,行賄受賄,則大謬不然。一般的說,在中國,求人辦事,紅包要送,飯也要吃。如果所託之事不大,那麼,不送紅包只請吃飯也行。只送紅包不請吃飯則不合適。如果只送紅包不請吃飯,那就多半是“一錘子買賣”,只有交易沒有交情了。可見,請客吃飯這事,並不就是吃吃飯,送送禮,套套近乎,而是“別有用心”。
前面說過,在中國人看來,食物是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情誼;而接受他人的食品,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但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回報並不困難。你請了我一頓,我還你一席就是。一來一往,兩下里也就扯平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被請的人,很少有不回請的。而且往往是被回請了以後,對方又要以“回請”的名義再請一次。或者隔一段時間,倒過來,上次回請的,這次主動先請;上次先請的,這次回請。總之是迴圈往返,沒完沒了。結果自然是誰也不欠誰的,或弄不清誰欠誰。如果其目的僅僅在於“回報”,豈非南轅北轍,不但還不清舊賬,反倒白白便宜了商家?然而大家還是樂此不疲。
原因就在於不管誰請誰,都好歹在一起吃了飯。
一起吃了飯又怎麼樣呢?就有關係了。我們知道,中國人吃飯,無論家人團聚還是宴請客人,都必定是全體共食: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盤菜;所有的勺子,都伸向同一碗湯。不管上什麼菜,至少在理論上人人有份,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吃上一口的。像西方人那樣,各點各的菜,各吃各的飯,甚至各付各的賬,在中國人看來就簡直是莫名其妙。
顯然,在這裡,最重要的是“人人都有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