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寧都會議,使毛澤東離開了軍隊。從客觀上看,對他來說,未必就是壞事。實際上,他的威信並沒有降低,甚至還提升了。
他離開前線,專心致力於政府工作,這使他這個蘇維埃共和國主席的聲望遍佈蘇區,而且影響到莫斯科和共產國際,引起斯大林的重視。一時的喪失,使他避開危局,併為後來的成功鋪平了道路。這永遠是一個哲學的思考題。
在當時的局外人看來,一個方面軍的總政治委員是沒法與一個共和國主席的地位相比的,儘管這個國家只有幾個縣的屬地(相當於現在的地區專員吧)。但它畢竟是一個“國家”!
在紅軍部隊裡,士兵們只管打仗,他們知道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團長,卻很少過問再往上是誰在指揮:是毛澤東?是朱德?是李德?還是周恩來?他們才不管哪!就是蔣介石也搞不清誰在指揮這支西征大軍。他不瞭解共產黨內的鬥爭和權力的更替,所以在此時來往的電文中,還是用他的習慣稱謂“朱毛赤匪”。
當紅軍指戰員們知道打了許多敗仗,而毛主席不在前線時,對毛澤東的期望和信賴便急劇地增長起來。毛澤東幸運地並非自願地躲過了第五次反圍剿這一關,這是人生道路上的“塞翁失馬”。如果由他指揮,也存在著兩種可能性:勝利與失敗。那麼,這段歷史就得重寫。誰臨危受命,歷史責任就落在誰身上。
毛澤東像一切偉人一樣,有著極端的自信,又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感。他生來是推動歷史、改變時勢的人!失敗了,不妨重來!三灣改編前的秋收起義是個大失敗,寧都會議也是個失敗,他雖痛苦卻不絕望。直到幾十年後的文化大革命中,他還準備在他親手點燃的動亂之火不可收拾時,以七十歲高齡,重上井岡山,從頭做起。時時表現出勝不驕、敗不餒,正是歷來偉人、強者的必備素質。毛澤東的目光總是盯著前面,既不為一時的私情所迷亂,也不因突現的艱難險阻所動搖,他懂得要善於等待,也懂得必要的退卻,更懂得不失時機。他自信面前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警衛員吳吉清告訴他,休養連就在附近,是不是去看一看懷孕已經八個月的賀子珍?“不去了,過了湘江總會見到的!”他的聲調裡透出極不協調的沉鬱和憂傷,馬燈照耀下的眸子裡湧聚著難以描繪的苦情。一個懷孕八個月的婦女,能走完未來的、不可知的行程嗎?他像往常那樣,刻意掩飾著內心,用悽楚的目光凝然西望,久久不動。思維的奔馬正向四面八方任意飛馳。
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