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都是假定 (第1/2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恩來在頭腦中久久縈繞的迷茫之感,薄霧似地散開了。共產國際框定的戰略目標:首先爭取一省或數省的勝利,就是悲劇的根本原因,遵從這個戰略目標的措施不可能結出勝利的果實。
如果在這裡,花過多的筆墨去展示會議的場景氣氛和爭議的過程,似乎沒有必要。爭論的問題是很簡單的,是不是改變原定計劃,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
毛澤東的判斷是對的!
但這時只是繞道,並未轉兵,“最高三人團”並未改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方針。七天之後到達黎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才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走向新的方向。但通道會議卻是黎平會議的前奏曲。
博古和李德認為這些堡壘線是可以繞過的,而敵人的追剿部隊可以讓他們超越紅軍而過。紅軍可以突然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
李德的計劃並不是沒有道理,也不是沒有誘人之處。
“繞過敵人堡壘線,把追擊之敵讓過去,這不正符合運動戰,與敵人繞圈子的法則嗎?”李德在會議上表現出極端的憤慨:“一會兒批評說:你是逃跑主義,你是避戰主義,真正要和湘軍大幹一下了,反而又不對了,那麼向貴州進軍,是不是更是避戰主義、逃跑主義呢?”
與會者瞠目而視。
李德又說:“目前我軍是疲憊之師,很需要立足之地以求休整,目前我軍兵力單薄,需要與二、六軍團合力拒敵,合則兩利,分則兩損。湘江之戰,是受了巨大損失,不能因此我們就都是錯的了!”
這裡,毛澤東和李德對與二、六軍團會合,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假定:毛澤東認定會失敗;李德認定會勝利。
然而歷史只給人們作出一個答案:非此即彼。
在這個答案未作出之前,很難說向貴州進軍就是絕對的好,去跟二、六軍團會合就是絕對的壞!
即便後來證明向貴州進軍取得了勝利,仍然不能證明向湘西進軍與二、六軍團會合就會失敗,也可能取得比向貴州進軍大得多的勝利!
在這個會上,有人想得更遠:如果暫時放棄與二、六軍團的會師,會不會帶來一個更大的會師——到川陝與四方軍的會師呢?
作戰局又向會議介紹了四方面軍的目前態勢。
在當時來看,這個設想是極不現實的,從湘南到川陝,是名副其實的萬水千山,比與二、六軍團會合,要難上十倍。那就等於說:既然我們跳不過三米寬的水溝,那就跳條十米寬的小河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