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柳暗花明 (第1/37頁)
王晉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災變來臨之後,當人們像蟻穴被毀的螞蟻般倉皇時,沒人認識到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從技術上說,人類現在處於一個急劇收縮的空間中,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處於一個溫和膨脹的宇宙內。這兩種空間有本質的不同,而這種不同將開啟科技的新時代。
最先隱約感覺到這一點的是一位十二歲的孩子洋洋。當然,最後還是由楚天樂及其團隊把一個孩童的靈智閃光充實成了真正的理論。
摘自《百年拾貝》魚樂水著
1
《樂之友基金會》成立後的前兩年,除了普通民眾的小額捐款外,並未收到大筆捐贈。那時,聯合國組織的救世行動風生火起,吸引了社會的目光,無形中減少了對一個位於偏僻山區民間組織的注目。
姬人銳曾說,“政府”這臺超級機器太大,無法立即加速。他的估計不完全正確。那年,來自索馬利亞的阿比卡爾就任聯合國秘書長。這位曾當過兩任總統的強勢人物立即強力推進了聯合國的改革,很快把一個只擅空談的政治沙龍改造成高效的前敵指揮部。他先是成立了SCAC,即直屬安理會的行動委員會,統一指揮人類應對災變的行動;又促進了聯合國會費的改革,各國所交費用大幅增加為各國GDP的百分之一,總數約為一萬億美元。這項改革相對順利地獲得了透過,因為這並非用於聯合國這個官僚機構的開支,而是大部劃歸SCAC使用,其實又會透過各個專案回注到各國的經濟血管中。
SCAC執委會由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五名現役上將組成,他們輪流擔任首席執委,每年一輪。本屆執委會包括美國的馬丁·海利、中國的常林安、俄羅斯的尼古拉·科羅來採夫、英國的沃克·布朗和法國的羅蘭·米佐。他們以軍隊的效率領導著SCAC的工作,延聘了大量科學家,主要組織了三項工程。
01工程:偏重於理論探索,即研究這場災變的深層機理、發展預測及避禍措施。可惜它的進度不理想,在兩年緊張的研究後,只是驗證了楚-馬-格林發現的正確。不過,雖然它只是對楚馬工作的重複,也是很有意義的——它向世人宣告:災變時代並非民間科學家的妄言,而是實實在在的前景。
02工程:任務是協調和推進世界各國的冷聚變研究,因為,為了建造準光速級的宇宙飛船,在可以預見的技術突破中唯有冷聚變比較現實。專家組估計,在資金充裕的條件下,冷聚變應該在30~50年內達到工程應用階段。至於有了核聚變飛船後,是否就能逃出那片“湍急的瀑布”,那是下一個研究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