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行營禮堂裡齊集著國民黨的機關人員。
影片的攝影低劣,但剪接者卻狡猾,顯然,它是白崇禧所審定的。這位桂軍的“小諸葛”顯然在一切方面運用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原則。這是對何健告他“不是在堵剿而是在撤退”的形象的回答。
影片中,先是桂系軍隊艱難而迅速地行進,修築工事,接著就是大炮轟鳴,機槍掃射,畫面上佈滿塵霧煙火,桂軍喊叫著奔跑著向前衝殺。
晏道剛心想:“這很像是實彈演習,而不像慘烈的戰鬥,這是事前預拍的鏡頭!”但他側臉看了看蔣介石嚴肅的臉,嘴唇動了動,沒有說出來。
接著就是蓬頭垢面、破衣爛衫、赤腳而行的俘虜群。
“這不是軍隊!”蔣介石盯視著銀幕,“這是一群叫花子!”
“他們已經彈盡糧絕,”侍從室主任附和說,“只要窮追猛打就不難消滅……”
“關鍵是不使其落地生根……”
無窮無盡的俘虜群,在山彎處蜿蜒,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兩旁是頭戴鋼盔手執嶄新步槍、趾高氣揚的押解者,與俘虜恰成鮮明的對比。
解說詞拖得很長,不厭其煩地報告俘虜所部番號及最高官階和名字。
鏡頭不斷地重複出現。
蔣介石不久就厭倦了,他想的是白崇禧:“這個人比何健滑頭,他先把共軍主力放過去,待其半渡而後擊,‘避其精銳,擊其惰歸。’損失少而斬獲多……”
“對敵人足智多謀是好的,”侍從室主任很懂得蔣介石的心情,“用來對付自己人,就可悲了……”
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鬥法是無時不在的,但他卻常常敗在蔣介石手下。
白崇禧自幼就學會“寧用智取,不用力敵”的戰法。他在自傳中,講過少年時的一個故事:
九歲時,他與六歲的弟弟一起上學。在同學中,有個十七歲的校內年齡最大的叫毛長林的學生,性情暴戾,品德極壞,經常欺侮他兄弟二人,勒令他們供其零錢、食物以做“貢品”,不能滿足其勒索,便拳腳相加,白崇禧雖惱恨,但力弱而不能敵,便與六弟密商以智取勝之法。某日放學乘毛長林步下五級石階時,他乘其不備從背後猛力一推,毛長林翻滾而下,他讓六弟先回家告知父親說明原委,而自己則先匿藏村後山巖之內,靜候事件的了結。九歲幼童做此精細安排,絕非一般。
他也善於自行其是陽奉陰違。1915年,他在桂軍馬曉軍的模範營當連長。當時廣西匪患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