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為何中國走麥城 (第2/2頁)
斯蒂芬·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活太過遙遠,人們的心理需求還遠沒有達到這個層次。從中國人的普遍心態而言,仍然希望看到一些相對平和離現實較近的東西。在西方,下班後的時間是完全私人的,你可以做各種你所認為的放鬆,包括看恐怖小說。而在中國,私人的時間是很少的,有來自社會、家庭各方面的約束,很難讓一個人獨自完全地鑽入斯蒂芬·金,同他一道在恐怖世界中幻想。這種約束及傳統上的心態會使金在中國的流行大打折扣。
現在,買金小說的人大約只是由於一種好奇,而沒有上升到一種像美國人一樣的需求層次。”
西單圖書大廈文學部的張楠,自己也看過斯蒂芬·金。她說:“如果單純從讀者的角度說,中國讀者不能完全理解金小說的意境,或許是翻譯沒有把金的境界用中文更好地表達出來。在寫作上給人的感覺很亂,那種美國式的跳躍的寫作思維使中國讀者極不習慣,沒有頭緒的突兀感在閱讀中始終存在。中國讀者似乎更願意或更容易接受那種細水長流、有鋪墊、含蓄漸進深入的外國小說。所以,在一般讀者看過金的書後總是感覺一般甚至很糟。”
除卻宣傳促銷的不足,金在中國的失敗似乎更多地在於文化的因素。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書籍的引進比其他商品更多了一層文化的背景,許多外國的暢銷書在中國的落馬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出版商:在書籍的背後,有著強大的文化支架。對於中國,有時在考慮大的文化背景時,還不得不兼顧各個亞文化圈,《馬語者》在北方熱賣而在南方反應平淡,正是地域文化對書籍銷售影響的一個例子。書,畢竟是一種文化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