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女人味”。
應該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保證自己不失“女人味”,是江南一帶尤其是上海女性的特點。一般地說,是女人就該有女人味。北方的女性,在她們做姑娘的時候,也是有女人味的。但是一嫁人,尤其是一當母親,就難講了。相當一部分,是隻讓自己的女性特徵,單方面地向“母性”發展。包括她們的衣著、裝束,都只是“母親”而不是“女人”。更糟糕一點的,甚至會弄得十分邋遢、窩囊,蓬頭垢面,衣衫不整,拖拉著鞋,敞開衣襟坐在門口奶孩子,一身的奶水和屎尿。似乎一個女人一旦當了母親,就不必再在意自己是女人了。
南方和上海的女性則不然。她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淡忘自己的性別角色,決不會像北方的女人那樣,滿不在乎地穿男人的衣褲。即便在“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年代,她們也會對那些肥大的綠衣綠褲“動點手腳”。比方說,把腰身、直襠和褲腳改小一點,在領口和袖口做點文章等,讓人看了既覺得那軍裝已不是“那麼回事”,又不得不暗自承認“是好看多了”。一旦稍微開放,則她們的花樣也就更多,而這些花招,亦無非是設法表現出自己的性別特徵而已。
事實上,正如楊東平在《城市季風》中所指出的,“上海女孩從少女時代起,就得到來自母親和外婆的‘女性養成’教育”。其實,給予她們這種教育的,也不止於母親和外婆,還包括那些熱心快腸的“老阿姨”,無話不說的“小姐妹”,以及街頭巷尾左鄰右舍的耳濡目染。這使她們從小就會洗衣、燒飯,會縫紉、編織,坐吃有相訓練有素,舉止儀容分寸得體,知道如何同男孩子交往又界限分明,也知道顏色圖案款式如何入時而不“鄉氣”。
當然,她們也從小就知道“發嗲”,以及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和如何“發嗲”。
總之,她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女人及如何做女人。
現在,我們對於所謂“嗲妹妹”,大致上可以有個印象和界定了。一般地說,這是指那些嬌小、柔弱、秀美、文靜、招人疼愛的女孩子,比如“林妹妹”那一類。同時,也可以廣義地指那些特別有女人味,而且特別突出女人“陰柔”氣質的那些女性。
但是,“嗲妹妹”決不等於“弱女子”。
事實上,“嗲妹妹”的“弱”往往只是表面形象,正如不少“痞哥們”的“強”只是“外強中乾”一樣。不少上海姑娘(也包括少婦),其實是“外弱內強”、“外嗲內不嗲”的。
在曾經雲集了上海知青的新疆、黑龍江、雲南等生產建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