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總部合併於中革軍委。紅一方面軍再次稱中央紅軍。9月,中革軍委組建第八軍團。
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又調集部隊一百萬、飛機二百架,對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其中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達五十萬人,兵分四路:北路顧祝同、西路何健、東路蔣鼎文、南路陳濟棠,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戰略戰術。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緊縮根據地,消耗紅軍力量,以達最後消滅紅軍之目的。
王明左傾路線執行者,先則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繼則採取防禦中的保守主義;後則出現退卻時的逃跑主義,使紅軍遭受重大損失。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被迫退出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紅一方面軍留下三萬餘人在根據地堅持鬥爭,紅軍主力第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八萬六千餘人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突圍西征。
紅軍經過艱苦轉戰,在安遠、信豐間;桂東、汝城間;郴縣、宜章間,連續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星夜兼程,突臨湘江。
此時,敵已利用湘江險要,構成了第四道封鎖線。左有廣西軍,右有湖南軍兩相夾擊,後有中央軍和廣東軍尾追。蔣介石認為中央紅軍“流徙千里,四面受制,虎落平陽,不難就擒”。手諭前線各部隊:“力求全殲,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紅軍處境十分險惡,在湘江兩岸全力抗擊敵人,以保障中央縱隊和中央軍委縱隊過江。戰鬥空前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