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是清軍得以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乾隆二十年弘曆力主發起的對準噶爾部的戰爭。
這場戰爭之前,因為雍正時期的和通泊之敗,清廷內部普遍對準噶爾汗國持有一定的畏懼心理,覺得能和平相處就和平相處,不要發動戰爭,以免再一次遭遇和通泊之敗。
哪怕當時清廷已經明確知道準噶爾部發生內亂的訊息,但是因為長達二十多年的和平來之不易,幾乎所有人都反對開戰,整個決策圈只有傅恆一個人支援弘曆的意見,可以說這一戰之所以發起,就是弘曆一個人的堅持,整個朝廷就沒幾個人看好這一次戰爭的。
包括在第一次戰爭獲勝之後準噶爾發起反擊導致戰局崩壞的關鍵時刻,也是弘曆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在外交層面和後勤層面解除了清軍的後顧之憂,才及時挽救了戰局。
就皇帝這個職業來說,弘曆無論放到哪一個朝代,都可以算得上是第一梯隊的職業皇帝。
因為他乾的那些加強統治的事情就否認他的個人能力,我認為是不客觀的,倒不如說正是因為他的個人能力優秀,他才能幹成那些喪心病狂的事情,包括文字獄。
你讓司馬衷幹那些事情,他能幹嗎?
幹不了。
還有就是一個在網際網路傳的甚囂塵上的一個說法,說封建軍隊承受不了百分之十的傷亡就一定會崩潰,這個說法也是完全脫離實際單純看數字的說法,已經被很多人批的體無完膚了。
仔細想想就知道,指揮官和大頭兵在戰場上又沒有上帝視角,怎麼可能知道己方軍隊的具體傷亡數字?
難道說戰場上存在一個上帝視角的人時刻注意向戰鬥雙方傳達己方傷亡率?
他還會喊一嗓子“我軍傷亡率超過百分之十了,可以崩潰了”,然後大家就一起崩潰?
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十多年前的網際網路上,最初的說法來自外網,據考證大約是08年09年那會兒,說的是美軍傷亡率超過百分之三十就會撤出戰場,然後當時的中文網際網路就開始據此推斷古代軍隊能承受多少的傷亡率就要崩潰。
但是這種說法怎麼想怎麼不靠譜。
元狩三年李廣率領四千騎兵被匈奴合圍,傷亡過半也依舊維持陣型,繼續戰鬥,最後成功脫困。
在明靖難戰爭期間的小河會戰中,參戰兵力很可能不超過十萬人的明中央軍主力部隊在戰場上陣亡約兩萬人,最終成功奪回南岸橋頭陣地,阻擋了燕軍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