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苦笑道:“王幼安(王陽明)的父親就是狀元,家學淵源,我怎麼能跟他比?雖為同鄉,但王幼安少年時住在北京,他回浙江考鄉試的時候,我早就去給恩主當幕賓了,至今未曾見得一面。”
“原來如此。”宋公子有些失望。
“不過嘛,”沈師爺接著說,“我在江南亦聽過他的大名。此君自號陽明子,弘治末年,已有年輕士子稱其為‘陽明先生’,可見才學遠超常人。”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能被江南士子稱為先生,沒有真才實學根本鎮不住。
宋公子又問王淵:“你那天跟陽明先生聊了些什麼?”
王淵仔細回憶,把雙方的對話大概複述了一遍。
“你呀,”沈師爺搖頭苦笑,告誡道,“不要總是非議朱子,你連《朱子語類》都沒讀過。”
王淵問:“我哪裡說錯了嗎?”
沈師爺解釋道:“你對於‘理’的理解,只是在拾朱子之牙慧。朱子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有還未懂得的道理,那就從已經懂得的道理去做。如果懂得道理還未做到,那就應該努力踐行。知與行,在朱子看來是互相促進的,跟你那天說的話並無矛盾。”
“這番話,我怎麼沒在《四書集註》裡看到?”王淵有些迷糊。
“當然看不到,那出自《朱子語類》,不是科考必須掌握的內容,”沈師爺連連搖頭,“你當朱子被視為聖賢,就憑他對四書的批註嗎?謬矣!”
王淵說道:“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總是朱子說的吧?我可不大認同。”
沈師爺說:“你跟著我治《禮記》為本經,很快就能學到這句話的出處。”
“存天理,滅人慾,居然出自《禮記》?”王淵大為驚訝。
討論其他學問,或許沈師爺還比較勉強,但《禮記》他早就翻爛了,當即糾正王淵的錯誤理解。
原來,朱熹認為萬物同源,太極為道,也即天理,即法則規律。太極生陰陽,衍萬物,氣化流行為實質,人與物都帶有自己的屬性。人的屬性有光明,有陰暗,有清濁之分。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愛慕女子,這些基本的欲求,在朱熹看來都是天理。他想滅的人慾,是鋪張浪費、好色成性、貪圖享受等等。
“存天理,滅人慾”的真正含義是:人應該恪守大道至理,摒除陰暗,心向光明,去惡存善。只有將自身之惡性消除,才能越來越接近聖人。
佛道亦然,道家斬三尸,佛家去三毒,跟儒家的“存天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