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藏國正文卷第三百八十九章人約黃昏上元節看花燈一般是三天,正月十四、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這三天城門不閉,坊門不關,官民同樂,徹夜狂歡。
正月十四是最緊張、最忙碌、也是最期待的時刻,花燈基本上已經安裝到位了,在進行最後的除錯。
正月十四,朝廷也放假了,無論官民,無論老幼,所有人都沉浸在上元節的節日氣氛之中。
快到中午時,李鄴收拾完畢,快步走出府門,剛到門口,卻聽見父親幕僚賈通的聲音,“你們回去吧!我家公子是武將,不是詩人,他寫一首詩要花一兩年時間,不可能滿足你們家主人的要求,回去吧!”
李鄴一閃身,站在門後向外張望,只見門外站著幾名管家模樣的中年男子,身後的隨從還挑著擔子。
在賈通的再三勸說下,幾名求詩人才悻悻走了。
李鄴這才走出大門,望著幾人的背影問道:“賈叔,他們是什麼人?”
賈通年約四十歲,是李岱在潤州當刺史時的兩名幕僚之一,另一人便是王昌齡,賈通是揚州人,目前也跟隨進京,繼續做李岱的幕僚。
賈通搖搖頭道:“這幫人其實都是商人,之前求詩人還要更多一些,都是來求詩的。”
“他們是商人,求詩做什麼?”李鄴不解問道。
“他們是想身後留名!”
賈通笑了笑又解釋道:“這些人都是商人,有錢,但沒有地位,死了就死了,像螞蟻一樣消失在塵埃中,但他們又不甘心,想留點名給後世,求詩就是一種辦法,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詩中,千百年後,大家讀這首詩,就會看到他的名字。”
李鄴恍然,還別說,這真是一條留名千古的路子。
比如李龜年,如果沒有杜甫那首《江南逢李龜年》,誰會知道這個人?
再比如‘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也跟隨這首詩名垂千古。
再比如一些小人物,‘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就這麼不經意的一首詩,黃四娘這個最不起眼的鄉下婦人,一千多年後還被人念頌。
所以像李白這種名動天下的人,根本就不會缺錢,別人想給他送錢都沒有機會。
而杜甫之所以窮困潦倒,貧病交加,那是因為他死後才開始出名。
在任何朝代,只要是有名氣的大文學家,就會有人追捧,追捧當然是有目的,留名就是一個目的。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