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3/8頁)
言朝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誰知道,吳院竟然十分堅持,“不!一定要用資料。以前我聽說你把斯蒂芬.萊恩特教育得啞口無言,剛才我看到他了,所以,你一定要用資料!”
律風忽然領會了吳贏啟的擔憂。
“吳院,你是不是怕我說錯話,新聞報道出去,說我們咄咄逼人?”
吳贏啟一愣,嘆息一聲,“不是怕你說錯話,是怕你說的話不符合記者的心意。這次交流會全程都有媒體在。”
“國外的媒體,什麼都敢報道。”
不受控制的“新聞自由”,吳贏啟只能控制自家發言人,保持客觀理智。
如果律風拿資料,那麼媒體人的觀感再怎麼變形變樣,總有符合事實的報道,用資料駁斥一切虛假編造。
可律風不拿資料,像對待萊恩特似的,講述中國的偉大和不凡,他們聽了確實感動。
但是對在場的外國媒體來說,他們不瞭解中國,甚至不瞭解橋樑的建設,恐怕沒有萊恩特那麼善解人意。
最好是扔出資料,用事實說話。
於是,萬眾期待的交流會,一開場就變得格外刺激。
中國交流團第一個派出的代表,律風,點開解說PPT,就列出了烏雀山的三組資料。
海拔的高度。
橋樑的長度。
深山的溫度。
建築師們還沒做好準備,就感受到了烏雀山凌冽寒風,缺氧的海拔,與匪夷所思的烏雀山大橋。
原來媒體的報道真的沒有誇大其詞。
中國人竟然確實是要在超乎想象的海報高度、縱橫三千米距離,建成世界第一高橋!
臺下本該熟悉律風的建築師們,頓時覺得這位冷靜闡述資料的年輕人陌生。
然而,他講述的那些天方夜譚般的資料,簡直跟他變為橋樑工程師一般不可思議。
建築師們以為中國人會感性的說:“我們非常不容易,多麼辛苦,多麼天才,想出了這個方案”。
事實上卻被一堆資料砸暈了頭腦,感覺律風每一句話都在說:“這座山看到了吧,中國工程就是這麼挑戰極限,只有我們幹得出來。”
律風的講述過程中,始終有激烈的閃光燈。
建築師們專心致志,認真分析著建成烏雀山大橋的可能性,而媒體人則是驚恐詫異,只顧著把資料拍下來,傳送到社交媒體上。
等到烏雀山大橋的概念結束,建築師們立刻抓住了提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