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槽裡,防止左右亂晃,這構造看起來就像閘門一樣。
鏈頭掛在下面千餘斤重的“鍛錘”上(一個沉重的鑄鐵鐵疙瘩)。到此為止的原理就非常簡單了:鏈條上下運動,拉動鍛錘上下運動以達到鍛造的目的。但僅僅如此是不行的……鏈條拉上去時可以比較緩慢;放下來時也會因結構連線在鏈條上、與輪子的轉動速度同步,慢吞吞放下是無法鍛造東西的。
……郭紹當初也對這問題頭疼,不過現在至少在設計上已經解決問題了。當鍛錘上升到最高點時,需要脫離傳動結構,憑藉重力急速落下去;然後上升時再和鏈條傳動結構連線,如此才能藉助動力被拉上去。
(他一開始的設計是手動。鍛錘落下來後用人連線;上升後用人放開,放鍛錘砸下去……後來想象了一番,這麼做會讓鍛錘非常緩慢,等錘幾下,燒紅的鐵都涼了、又得重新燒,效率低下沒有實用價值。
於是他重新設計了一個開合裝置,他稱之為“半自動”開合。鏈頭和鍛錘之間的連線部件是一個“L”型鍛造鐵件。當L是原狀時能勾住鍛錘;被向側面拉動,它傾斜之下,鍛錘上的鉤子就會從L的斜面滑下去,以達到放開鍛錘讓鍛錘自由落體的目的。
控制開合裝置的東西,也是隨著隔壁的輪子轉動、拉動L連線部件。鍛錘在頂點位置附近,L部件會被鏈條拉偏斜,放鍛錘下去……這時,旁邊的人手會搖動另一個滑輪,重新拉開L部件;使得鏈條落下去後,重新與鍛錘連線。)
……
整個機械裝置非常簡陋,但所有的部將都是純手工打造,一個月了還沒完工,現在已經接近完工了。屋子裡的炭火燒得很旺,風箱“呼呼”作響,鐵匠們敲打得叮叮噹噹。
郭紹站在期間,恍若在現代比較落後的工廠裡,又彷彿在一間大號的鐵匠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