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朝的皇帝》談到德宗、慈禧先後崩逝,即告結束,未談宣統的原因是:第一,宣統三年之中,溥儀本人無可談。談他是另一話題。詳近略遠,史家通則,拙作雖是閒談,亦期不悖史例,但那一來,就會大談民初人物,甚至還要談日本人與英國人莊士敦,跑野馬會跑得漫無邊際,不如就此打住。其次,清朝至光緒三十三年丁未政變,慶王、袁世凱與端方等相勾結,排去瞿鴻禨、岑春煊時,愛新覺羅皇朝可說已不可救藥。宣統三年不過此一皇朝的"彌留"狀態,無可談,亦不必談了。
談完了事實,少不得還要發點議論,猶如紀傳以後的論贊。茲請先一論清朝亡國的原因,也就是解釋何以丁未政變可以看出清朝已無可救藥。
這就要先談一談我自己摸索出來的研究歷史的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一個是,歷史的重心在民生,亦就是歷史的重心在經濟;而經濟的重心在交通,這交通是廣義的,包括水利在內。凡有舟楫之利,易求灌溉之益,苟獲馳驛之便,何難平準之濟?任何時代的交通水利都能充分反映經濟情況,同時亦可看出軍事態勢的強弱、社會風俗的變遷。
另一個關鍵是,瞭解政治上的中心勢力,看支配政治的是知識分子、貴族、外戚、宦官,還是藩鎮。大致知識分子掌權,常為昇平盛世;藩鎮跋扈,則每成割據的局面,地方有幸有不幸;貴族干政,應視所結合的勢力為何,結合知識分子,便有清明之象,結合外戚或宦官,必致宮廷多故;最壞的是以閹人而操國柄,為蒼生之大不幸。
以清朝而言,創業時期自太祖至世祖,大致皆為貴族結合知識分子操持國事。至康熙朝則充分尊重知識分子,且無中外滿漢之畛域,故能成其媲美文景之治。雍正、乾隆、嘉慶亦然,但以在上者好尚、能力之不同,因而知識分子所能發生的作用亦有差異。
有清國勢之衰,肇端於乾隆末年,漸顯於嘉慶中期,而大著於道光一朝。嘉慶仁厚有餘,才智不足,以致雍乾兩朝久受抑制的貴族漸有干政的傾向。此種傾向至道光朝益見明顯,而致命傷則以宣宗資質愚下,近似崇禎,乃發生假知識分子與才足以濟其惡的小人相結,排斥正統知識分子的現象。
所謂假知識分子即假道學,此輩歷朝皆有,但康熙則敬遠之,雍正則驅使之,乾隆則狎侮之,至嘉慶朝雖漸見尊重,而不若道光之信任曹振鏞至其人既歿而猶不悟。但道光一朝,真正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雖不甚得意,猶幸假知識分子只能"衡文唯遵功令,不取淹博才華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