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柴與學校 (第1/4頁)
孤獨麥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帥有令,廢四州十四縣柴捐。”中和四年十一月初八,一則訊息在夏州城內流傳了開來,隨後又以極快的速度在四州範圍內擴散。
柴捐,並不是夏州首創,天下諸鎮徵收的不在少數,甚至可以說大部分都在徵收。收上來的柴,官府用一部分,作為官員福利發下去一部分。
邵樹德以前一直覺得在夏州砍柴破壞環境,因為這裡的生態較為脆弱。但州中用度實在匱乏,每一文錢都很寶貴,便一直沒廢除。這次他終於下定決心了,用石炭(煤)來代替柴,取消柴捐,給百姓減輕一點負擔。
至於事情的由頭也很簡單,趙玉剛剛給他生了個兒子,諸將紛紛道賀。邵大帥一高興,便決定廢除柴捐,同時用俘虜的那些拓跋党項丁口去挖煤。
夏綏四州之地,別的不多,煤那可真是多到爆,後世露天煤礦隨處可見。本朝以來,煤炭的使用還不是很流行,稍微上點規模的煤炭採掘業主要在關中和晉陽。文宗年間,日本圓仁和尚至晉陽,言晉陽城西的晉山之上,“遍山有石炭”,“遠近諸州人盡來取燒”。
不過在其他地方,使用得遠不如宋代普遍,夏州甚至還沒開這個頭。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涵養水土,邵樹德便下了這個命令,不過並不是立即執行,明年還得過度一下,後年正式取消柴捐。
這當然是一項德政。希望這個“德”能惠及到自己兒子身上,讓他健健康康長大。
“大王,若能大量產石炭,百姓倒是少了一樁苛捐雜稅。”夏州講武堂之外,行軍司馬吳廉拱著手,說道。
“此物甚廉,然不可拿來煉製軍械,吳司馬還需盯著一點。”邵樹德說道。
講武堂是由以前的鐵林軍隨營學堂演變來的。這次重新整理了一番,和以前有了較大的變化。
首先,原本供隊正以上軍官進修的部分仍然保留,這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講武堂最重要的職能。這些軍官起於行伍,文化水平不高,但經驗十分豐富。他們若想進一步提升,靠戰陣廝殺慢慢成長太慢了,而且成材率較低,淘汰率極高。有的時候,戰功到了,不得不提拔,但他的實際水平可能還無法勝任這個職務,這就給軍隊的戰鬥力帶來了隱患。
晚唐這會其實很多這種軍官。升官靠的是武勇,但帶兵和武勇是兩回事,他能當陷陣勇將,可未必能帶五千人長途行軍打仗,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辦法就是給他們進修,透過課堂學習提升他的眼界,幫他補全一些知識層面的空白或缺陷,提升成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