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刪丹嶺 (第1/5頁)
孤獨麥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德二年四月初八,天寶縣(今永昌縣西)西北的刪丹嶺上,幽深寂靜。
這裡是河西走廊的一處高點,擋軍道之要,北魏年間曾置城塞,遣兵守禦。
為什麼擋軍道之要呢?因為涼州不是一般的內地州縣,水資源沒那麼豐富,大軍出動,必須要有飲水,刪丹嶺恰好就有。
陰山的一些缺口穀道同樣如此。
明明山間孔道那麼多,為什麼大家都集中走某一條呢?很簡單,沿途有“突泉”,利於飲馬,同時也足夠寬闊,可以通行馬車。
刪丹嶺也是這麼一處,它還有個別名叫“水泉子”。
嗢末魯氏宰相魯彥率五百餘騎一路追擊,衝到了刪丹嶺之上。
而在山下,還有近兩千騎兵在慢慢彙集。他們來自嗢末、吐谷渾、龍家、粟特等部,壓陣的則是背嵬都一部四百餘騎。
至於一人三馬,理論上機動力不弱的豹騎都,已經遠遠地落在了後面。
遊動在刪丹嶺以東的回鶻騎兵已經不成氣候,或驅或殺,剩不下幾個了,再也不可能對追擊大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威脅。
現在,朔方軍需要控制刪丹嶺,讓追逃大軍從這個最便捷的通道過去。
“嗖!”一箭襲來,擦著魯彥的肩膀,釘入其身側的一名騎士胸口。
騎士慘叫一聲,摔落馬下。
沒等魯彥反應過來,更多的箭矢飛來。隨後,山谷、溪澗兩側衝出了大隊騎兵。
在這複雜的地形之上,回鶻人完美地保持了身體平衡,弓弦連響,嗢末騎兵紛紛墜馬。
上山下坡,對騎兵而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上山時身體要前傾,下山時要後仰,地形又複雜,還要不斷做出其他調整動作。射箭、廝殺非常不便,漢人騎兵做不到,但漢時的匈奴做到了,此時的回鶻人甚至做得更好。
草原騎兵的三大優勢:騎術好、箭術好、吃苦耐勞;三大劣勢:裝備差(缺乏遠距離勁弩、缺乏防護鎧甲,甚至使用骨箭)、近戰搏殺技能弱、組織度低下。
不過這也不絕對。
此時的回鶻騎兵,裝備還可以,雖然比較缺鎧甲。組織度也比一般的草原部族強。近戰搏殺確實是短板,但三大缺陷彌補了兩個,又是在複雜地形上,完全不需要近距離格鬥,一下子就襯托得他們如天神下凡一般。
這是一場精心準備的斷後伏擊!
嗢末驟然遇襲,死傷慘重。魯彥看著紛紛落馬的自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