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制度 共和的精神 (第2/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都曾稱霸一時,卻只有羅馬脫穎而出,超越城邦變成大共和國,最後成為大帝國。[2]
這足以讓羅馬人驕傲。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此有了一種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羅馬文明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產。
這種精神就叫共和。
所謂共和,就是不同族群、階級和利益集團的和諧相處,共謀發展。這當然很難,許多文明就因為不能做到而崩潰。做到了這一點的,最早是中華,其次是羅馬。唯其如此,中華和羅馬才在公元前一二百年成為世界性文明。
兩大文明的共同特點是開放和包容,也都有強大的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這才形成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文明圈。只不過,這種海納百川的精神和兼收幷蓄的能力,在中華可能是一種胸懷,在羅馬則是一種智慧。
的確,歷史上的羅馬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本事,能以最適當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合法權益。在這種鬥爭中,他們絕不會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同時又能分毫不差地討價還價。
平民撤離運動,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實際上抗爭的平民一開始就沒打算把事情弄僵,因此他們沒有選擇揭竿而起或是投入敵營,而是退出戰場。當然,在貴族做出雙方均可接受的讓步後,撤離的平民也立即回到了羅馬,並很快就組建了參戰的軍團。
這可真是有理,有利,有節。
貴族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他們明智地放棄了自己的部分特權,以此作為平民同意合作的交換條件。當然,放棄是逐步的,撤離運動也有過多次,但結局總算不錯。
其實越到後來,貴族與平民的界限也越模糊。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也五世而斬。有的貴族會淪為貧民,有的平民會成為新貴。更重要的是,羅馬人的共同體意識很強。如果需要一致對外,他們就會和衷共濟。
這就好辦了,因為羅馬從來不缺敵人。
於是,平民和貴族終於攜起手來,共同倡導和培養全體公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隨著羅馬國際地位的提高,這種愛和自豪感還會更強烈。
羅馬人為什麼能堅持共和制度五百年之久?
這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羅馬精神最精彩的一筆,就是制度設計和權力架構。要知道,構成羅馬國家的人民、元老院和執政者(執政官、獨裁官或奧古斯都)雖然號稱三位一體,但這三位的政治利益和心理訴求卻並不一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