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小說的意義及生成機制 (第1/8頁)
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二屋
摘要:
殘雪小說與的現實主義小說意義生成機制和意義物件完全不同,亦即殘雪小說意義的著力點即能指和所指也不相同。這是困惑大多數讀者閱讀殘雪小說的一道門檻。因此非常值得認真探討。本文把殘雪小說與現實主義小說在意義生成機制和意義物件的相異作一個粗疏的探討和簡要的梳理。
<b>一、現實主義的欺騙性</b>
現實主義小說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來生成意義,小說故事來自經驗世界的全部人事、歷史的總和,經過作家的寫作反饋於讀者。一個讀者即使全身心地、能動地參與閱讀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其能調動的全部經驗來對作品所描述的事件進行比較和評判,其依據仍然不會超越於讀者世俗生活經驗的總和。事實上,讀者對現實主義作品的真偽、意義的評判標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小說故事在真實現實生活中的可複製性。把小說在真實現實生活中可複製性高的事件,認為是真實的。反之,認為是假的,或不可能的。因此,現實主義小說的故事,正是具備在真實現實中的高几率的可複製性。現實主義小說的意義生成著力點,也正是基於其“可複製性”的高几率來獲得小說的“意義”的。因此,現實主義的小說事件是世俗生活中已經發生和可能要發生,甚至還會重複發生的可複製性事件。莫伯桑的《項鍊》所譏諷的虛榮事件,在真實的現實生活中不知發生過多少起,而且將來還會以不同的形式複製、上演。新中國之初,歌劇《白毛女》的問世,在全國不知引出了多少個真實存在著的白毛女。儘管這些“白毛女”的生活背景有所不同,但造成她們的淪為“白毛女”的時代背景卻是一樣的。而且讀者和評論者也是把小說事件當成現實的真實的事件來品評,用“可複製性”機率的高低程度來獲得“意義”。這就是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起點和歸宿,所指和能指。小說事件就如此地在真實的現實生活中一次次地上演和不斷地擴充,在不同的物質背景和社會背景中得到“證偽”而成為世俗生活的真理。
更重要的是,現實主義小說由於所指能指的範圍都是可感的經驗的世界,它給讀者描摹故事的同時,也給讀者帶來最大的附屬產品——情緒。讓讀者產生喜怒哀樂悲思恐,以及或多或少的審美享受,它的世俗真理被讀者個人的生活經驗所印證而得以強化,從而潛移默化地固化或修正自己的倫理、道德、價值觀或歷史觀。或者,對自己固有的價值觀產生懷疑或批判。這就是被人們強調的永不磨滅的現實主義的魅力。但是,這也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