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小說的意義及生成機制 (第3/8頁)
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界的閱讀鏈條立即斷裂了。但是,如果把殘雪小說理解成非理性的混亂、焦慮、夢囈,那是因為讀者站在世俗之岸並沒有向精神的彼岸眺望,而是背過身去一如既然往地沉緬於世俗世界的原因。人們總是習慣於現實主義的故事模式:“某生當了皇帝,皇帝娶了皇后。後來皇帝死了,皇后也死了。”人們永遠無法接受“皇帝死了,後來,皇帝又在另一度空間的人事中復活了”這樣的精神事件。
殘雪小說是在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中尋求理性的存在和精神的救贖。事實上,在殘雪大量的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中,很多篇什中都有一個“先知”或說“覺悟者”,引領著舊我的精神存在進行自我更新和救贖,走向更高階、更自由的精神存在(人的自我神化過程)。比如,《黃泥街》中的王子光、《天空裡的藍光》中的父親、《蚊子與山歌》中的三叔、《歷程》中的離姑娘和老曾、老王,等等。這些引領者猶如《神曲·地獄篇》中的浮吉爾和俾德麗採。殘雪小說中的這些“引領者”與但丁、歌德作品中的“引領者”或說“啟迪者”不一樣的是,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他們既高傲又謙卑,既平凡又崇高,既充滿人性的溫暖又冷漠如沉默的聖者。體現出一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莊子·知北遊》)的精神境界。而且,這種種的精神救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種種精神和肉體的磨難而後才達於一種精神的自覺。比如,《去菜地的路》中的仁升表哥、《飼養毒蛇的小孩》中的砂原,等等。因此,殘雪小說與現實主義小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義”生成機制。用閱讀現實主義小說的方法來閱讀殘雪小說是一種閱讀立場的錯誤。
人類為世間萬物之靈長,殘雪小說對精神世界的探索是隻有人類才有的唯一標誌著人能夠作為萬物主宰而存在的精神特徵。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動物有語言,會做夢,有集體意識和犧牲精神,求偶時有審美感,會生存教化,但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明動物有精神存在的意識。馬克思主義者解釋人類的進化原因是“勞動創造了人”,這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應該是勞動和精神覺悟兩者的結合創造了人。如果人類不能證明自己自身有追求精神存在和自我的精神更新功能,那人類的存在就是荒謬的,與動物的群體存在並無大異的。這個問題在哲學上早有證明,但在文學上只有探索人類精神存在的最優秀的作家能證明這一點。這就是殘雪小說存在的非同凡響的意義。
<b>三、面向行為動機的敘述</b>
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方法,本質上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