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哥或主心骨。
其實,父或尹,手上拿的是炬,是斧,是杖,都無所謂。因為不管他拿什麼,都意味著有指揮權。所以,炬也好,斧也好,杖也好,都是指揮棒。後來,變成指揮刀。再後來,變成權杖。古埃及法老的權杖,簡直就是父或尹。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UW91.jpg"/>
與此同時,尹,也就變成了君主的君。
<table border="0"><tbody><tr><td><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UR44.jpg"/></td><td>◎金文“君”(天君鼎)</td></tr></tbody></table>
君,從尹從口,也就是部落王或大酋長在發號施令,聽命令的則是“族群”。群,原本是不能用來說人的。人多了叫眾,獸多了才叫群。人三為眾,獸三為群嘛![6]
不過這是春秋以前的觀念。到戰國,君已經成為“人群”的領導者。但,群是“羊”字上面一個君,說明“君”原本是牧羊人,比如姜或羌。堯舜聯盟中的部落酋長叫作“牧”(十二牧),不是沒有原因的。
顯然,君,最早是勞動者,這就是氏族的族長;後來是領導者,這就是部落的酋長;最後才是國家的統治者,這就是國君,是侯、王、皇帝。
作為勞動者和領導者的“君”,原本是一些具有個人魅力的人。他們是在族群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刀耕火種、殺出重圍時脫穎而出的。策劃,則神機妙算;圍獵,則奮勇當先;迎敵,則指揮若定;農耕,則每每豐收。這樣的人,當然不難獲得族民由衷的尊敬和擁戴,成為當之無愧的領袖。他們甚至可能因為特殊的貢獻而在死後被尊為神,比如大禹。
於是,君就變成了主。
<table border="0"><tbody><tr><td><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US94.jpg"/></td><td>◎甲骨文“主”(甲一五○)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燈中火主”,也就是燈芯。</td></tr></tbody></table>
主,原本是燈芯。當它跟“君”聯在一起時,就變成了主人和主宰,甚至救世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