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些事當時看是迷茫的,回頭看又是清楚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格言,恐怕只對了一半!
如果不囿於傳統的說法,那麼關於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中的許多結論性的提法,就很值得作進一步的剖析。在戰爭的棋盤上,後人都可以進行復盤深究。
1934年11月25日(夏曆10月19日),中央紅軍在湘南道縣至江華段,全部渡過瀟水。中革軍委立即釋出命令:野戰軍分四路縱隊迅速搶渡湘江,透過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向全州、興安西北前進,具體部署的行進方案是:
紅一軍團主力為第一縱隊向全州以南前進;紅一軍團一個師、軍委第一縱隊、紅五軍團(缺一個師)為第二縱隊,經雷口關或永安關以南,然後根據偵察結果決定前進路線;紅三軍團、軍委二縱隊及紅五軍團一個師為第三縱隊,先向灌陽、後向興安前進;紅八、紅九兩軍團為第四縱隊,經永明向灌縣、興安前進。
26日,中央紅軍向江華、永明(今江永)前進時,廣西軍閥白崇禧一度命令他的部隊退守龍虎關和恭城,其用意是既防止紅軍也防止蔣介石軍隊進入廣西,此時湘敵劉建緒部隊尚未到達全州,紅一、三軍團主力順利地到達文市地區。
27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紅二師和紅四師各一部在廣西的興安、全州間,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未遇困難便渡過了湘江,並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間的渡河點。此時,先頭部隊與後衛部隊前後相距一百公里,後續部隊未能及時渡過湘江,湘、桂兩省敵軍在蔣介石嚴令下分路猛撲,志在奪回渡河點,把紅軍攔腰斬斷,擊紅軍於半渡,消滅於湘江兩岸。
於是,中國悠久的歷史上,一場空前未有的惡戰,便在湘江兩岸展開!
敵人佔據腳山鋪西北一帶高山,事先已經堅工扼守。紅軍陣地全在敵人炮火射程內,卻又來不及修築堅固的工事。然而紅軍必須像一顆堅硬的釘子,釘在這裡。
紅軍以單一兵種抵抗敵人步兵、騎兵、炮兵和空軍的聯合進攻,實力上敵眾我寡,裝備上敵優我劣,地形上敵高我低。敵人有工事進退的依託,而我軍卻是倉促進入陣地。
一切不均衡,預示著這場較量將是殘酷的!
位於右翼的一軍團,把界首交給三軍團後,便急速向全州方面突進。由於剛上任的追剿總司令何健指揮的湘軍先期搶佔了全州,紅軍只好在全州以南三十里的腳山鋪附近的丘陵地帶進行扼守。位於左翼的第三軍團正在灌陽、新圩一線與桂軍優勢兵力作戰。這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