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征之前,毛澤東向“最高三人團”提出了向湖南中部進軍,以調動江西敵人到湖南而消滅之的建議。具體計劃是將紅軍主力全部集中於興國方向突圍,攻萬安、渡贛江,經遂川以北的黃坳,走井岡山南麓,越過羅霄山中段——萬洋山,迅速進入湖南境內。再攻靈縣、茶陵、攸縣,在衡山附近跨過粵漢路,到有農民運動基礎的白果一帶休整和補充兵源。爾後,再取永豐,攻藍田或寶慶。在這一地區消滅圍剿之敵後,返回江西南部、福建西部。這個建議,有人認為是打破第五次圍剿的唯一正確的建議,只是被左傾領導者無理拒絕了。
因為歷史已經做了出來,證明西進湘江去與二、六軍團會合使紅軍損失慘重,但在那時來看,這兩種方案哪一種更好呢?如果進軍湘中失敗,甚至失敗得比渡湘江更慘,會不會再反轉來說:“與二、六軍團會合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案”呢?可惜,歷史不能對兩種方案都作出證明,只能事後作冷靜的、科學的分析。
紅軍開始集結,到達會昌地區,考慮到蔣介石已在湘粵邊境組織了封鎖線,毛澤東又一次提出:“紅軍主力應取高排,渡濂江,直下南康、崇義、麟潭,越過湘贛邊界諸廣山,進入湖南,再攻資興、耒陽,跨過粵漢路到有工人運動基礎的水口山休整和補充兵員。”
這個建議又被拒絕了!
如果按照毛澤東同志的兩次建議去做,出現的結果又將如何?是比西進湘西好些呢,還是更糟些?在當時的條件下應該怎麼看?後來應該怎麼看?不管進軍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合也好,還是進軍湘中也好,在蔣介石南昌行營的軍事地圖上都預先標示過,也都預先做了準備。這算不了什麼高明,即使是一個平庸的參謀部,也都會把幾種可能、幾個方向都網在思考範圍之內,問題是看他的最終判斷是否準確、事先預防是否有效。
當時的最高決策機關——“最高三人團”還有中革委主席朱德,這些人,並不都是不分是非、專門拒絕正確建議的愚蠢人!他們也有利弊權衡,他們的思考,應該說也是周密的!如果不以後來的對錯、尊卑、沉浮定褒貶,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每個人的作用,那就會更公正些。比那些簡單化、簡約化地一概斥之為左傾分子,提供給人們的教訓和哲理就會深刻得多!
當時,由於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對整個形勢的估計出了偏差,提出了佔領中心城市和爭取一省或數省首先勝利的任務。並且這種極左思潮從共產國際、中共中央翻卷下來,猶如洪水之奔流。誰也頂不住那種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而這種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