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人則被捲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1927年初夏,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鬥爭,因中國國共兩黨分裂而更加激烈了。政治路線鬥爭,必然和權力鬥爭連在一起。那時,凱豐、王明、博古都看得很清楚,具有學識才華、備受歡迎和尊敬的中山大學校長卡爾·拉狄克,就是因為公開擁護托洛茨基而丟掉了校長的職位的!
在兩派激烈的鬥爭中,任何人都要考慮自己在鬥爭中要站在什麼位置上。有的考慮堅持正義和真理,有的考慮對自身的安全和發展是否有利。那時,副校長巴維爾·米夫正在中國執行特別使命,學校的管理權力出現了真空,聯共中央任命教務長阿古爾代理校長。他力圖穩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作為一個正式的校長屹立在革命歷史舞臺上,便極力爭取一些有影響的學生的支援,很快就在身後集結了一大批學生,根本不把聯共黨支部書記謝德尼可夫放在眼裡。這種拉幫結派的方式使中山大學形成了兩大敵對營壘。
以阿古爾為首的教務派,以謝德尼可夫為首的支部派,很快就展開了“血戰”式的互相攻擊。許多學生不願參加這種互相詆譭、攻訐以達爭權目的的鬥爭,這就形成了學校中的第三勢力。第三勢力又成為雙方爭奪的物件,學校成了“不似流血,勝似流血”的戰場。直到米夫回到中山大學,兩敗俱傷的內耗戰仍在繼續進行。王明因陪同米夫回國而沒有捲入,所以他對學校的形勢看得比較清楚。他建議米夫把握住第三勢力,聯合支部派搞垮阿古爾的教務派,從而為米夫擔任中山大學校長鋪平了道路。
在米夫看來,這是一個很高的策略:因為互相指責的兩派,並無嚴格的是非,第三勢力傾向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取勝。如果米夫把第三勢力投向阿古爾一方,把謝德尼可夫打倒,恰恰穩固了阿古爾代理校長的地位,後來的正式校長就是阿古爾而不是他米夫了。
王明不但向米夫提出瞭解決學校混亂的高明的策略,而且是第三勢力的爭取者組織者,他成為米夫的得力助手和主要心腹就不是偶然的了。
凱豐那時並不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他洞察了這場鬥爭的來龍去脈。由米夫、王明組織起來的第三勢力的核心,便形成了後來“反對派”稱之為二十八個布林什維克(這二十八個人是哪幾個,說法不一,帶有某些隨意性和流動性)這一同盟式的集體。無論對於中山大學、對於中國共產黨本身,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豐便是二十八個布林什維克之一,[1]他和博古一樣,崇拜米夫、敬佩王明,相信共產國際無比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