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1934年12月 南昌行營 (第5/8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也以身作則,不吸菸、不喝酒,甚至連茶都不喝,只喝白開水。可是預想要變成現實並不容易。
兩年後他不能不哀嘆道:“新生活運動創始以來,實在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簡直可以說有退無進,這是很可痛心的,很可慚愧的。”
中國的事情太難辦了!
但他又不能不自寬自慰:孫先生不能統一中國,袁世凱也不能統一中國,難道就沒有能夠統一中國之人嗎?孟軻的話是對的:“如欲治國平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一股陡起的使命感使他的精神又為之一振,漢書有云: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我今年尚未衰而志已倦,豈不可恥可悲?
蔣介石披衣走出戶外,侍衛立即給他披上大氅。室外寒星閃爍,他矚目南天,那裡是他的發祥地廣州,那裡有他的黃埔軍校,在那裡,他誓師北伐。在他意斂心寧的矚望之中,歲月已經流逝了漫長的十三年。
1921年2月6日,蔣介石經孫中山和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多次信電邀請並委任援桂中路軍總指揮,始從家鄉抵達廣州,他去得非常勉強。他看到粵軍主要將領間不和,自己處境窘困,於2月14日(只住了八天)便不辭而別,回家鄉溪口閒居攻讀。5月20日孫中山連發兩電召請,他又勉強回到廣州。5月25日,蔣介石以惦念母病為藉口重又返回家鄉。6月14日,蔣母王採玉病逝。9月13日,蔣介石又經孫中山、陳炯明、胡漢民、許崇智等多次信電相邀,將母裝殮完畢,再從家鄉回到廣州,協助孫中山籌劃北伐軍事。
第二年(1922年)4月16日,孫中山在梧州召開擴大軍事會議,蔣介石力主先回師討伐陳炯明。他說:“自古以來,決無奸臣在朝,大將可以立功於外之事。先生如若北伐,必須除陳安內,方可對外行軍。”22日晚,他又在三水謁見孫中山,再次晉諫,極力主張進攻石龍、惠州,消滅陳部,先安後方而後出征。孫中山急於進行多年籌劃的北伐,而未採納。
蔣介石堅持自己是對的,23日到廣州,準備離職回鄉。孫中山聞訊到蔣住處挽留,蔣還是在當晚乘船掛冠而去。
6月18日,蔣介石接汪精衛報告陳炯明叛變的電報,證明了蔣介石識人之深,判斷之正確。同日,孫中山發來急電:“事緊急,盼速來。”那時,蔣介石就感到孫中山在廣州雖然僚屬眾多,集中了當時社會上的許多精英人才,在軍事上卻唯有他是可以倚重之人了。經過幾天的思考與準備,終於在25日離滬赴粵,29日登上永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