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聚殲於湘江瀟水之間” (第1/3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蔣介石在1∶500000的中國大地圖前足足站了半個小時。
他要像希特勒統一德國那樣統一中國,還為時尚遠,但他實實在在地感到自己力量的強大。
1936年7月9日,在陝北白家坪,周恩來與斯諾談話時,客觀地評價了這個時候的蔣介石。
斯諾:你認為蔣介石的勢力比前幾年增強了還是削弱了?
周恩來:1934年蔣介石的勢力發展到頂峰,而現在正在迅速衰落。在江西第五次圍剿時,他能夠動員五十萬軍隊發起進攻和進行封鎖,那是他勢力最強大的時期。在他粉碎了十九路軍,迫使我們撤退以後,他就成了長江流域的霸主。但這一切取得,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此,他的內戰口號已完全失去了號召力。
斯諾:蔣介石作為一個軍人,你對他作何評價?
周恩來:作為一個戰術家,他是個拙劣的外行,作為一個戰略家,也許好一些。
作為戰術家,蔣介石採用拿破崙的方法。拿破崙的戰術需要極大地依靠士兵高昂計程車氣和戰鬥精神,依靠必勝的意志。而蔣介石在這方面老犯錯誤,他過於喜歡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帶領敢死隊的突擊英雄。他帶一個團或是一個師,也總是搞得一團糟。他老是集中部隊,企圖猛攻奪取陣地。1927年武漢戰役,在其他部隊失敗後,蔣介石率領一個師攻城,投入全部力量強攻敵防禦工事,結果全師覆沒。
在南昌,蔣又重蹈覆轍,他不等增援部隊到達,就用他的第一師向這個被孫傳芳佔據的城市發起突擊,孫傳芳後撤,讓蔣介石進入部分城區,然後反擊,把蔣軍逼入城牆和一條河之間的起伏地帶,致使蔣軍大敗。
不過,蔣在戰略上要比戰術上強一些,他的政治嗅覺要比軍事嗅覺強,這就是他能爭取其他軍閥的原因,他常能相當老練地全面策劃一次戰役。
斯諾:從軍事角度看,紅軍在江西的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周恩來:有兩個重要因素致使蔣介石第一次取得勝利:第一,他採納了德國人的建議,在縱深構築堡壘群,步步為營,以短促突擊向前推進,最後以優勢兵力(五十萬國民黨部隊對十萬紅軍正規部隊),對紅軍逐步實施有效的包圍。第二、我們未能在軍事上同國民黨十九路軍發動的福建起義相配合,沒有支援這支牽制蔣的力量。我們本來可以成功地同福建起義部隊合作的,但由於聽從了李德和上海共產國際顧問團的建議,我們沒有這樣做,反而撤退,去攻打蔣介石集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