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這世界有救嗎 不救才有救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莊子和莊子學派跟墨家一樣,也認為禮樂虛偽。而且,他們也喜歡編故事嘲笑儒家。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一天晚上,兩個儒家之徒去盜墓。大儒在地面望風,小儒在墓裡作案。大儒問:天快亮了,怎麼樣了?小儒答:還沒解開衣服呢!這死人嘴裡有顆珠子。不過,這番對話是吟詩。
大儒問:東方作矣,事之何若?
小儒答: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接著,那小儒一邊在死人嘴裡挖珠子,一邊吟唱:青青之麥,生於陵陂(讀如杯)。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翻譯過來就是:綠油油的麥子,長在山坡坡。活著不捐善款,死了含顆珠子幹什麼?[21]
偷人東西,還要吟詩作賦講大道理,不虛偽嗎?
實際上在莊子看來,儒家和儒家倫理,是不折不扣的大奸大偽;而世俗所謂智慧,則都是為盜賊準備的。比方說,為了防賊,人們總喜歡把櫃子、箱子、袋子捆得緊緊的,鎖得牢牢的。然而要是來個大賊,破門而入,扛著櫃子,拎著箱子,提著袋子就跑。哈!他還生怕你繩索捆得不緊,鎖釦鎖得不牢。
智慧如此,道德也一樣。有個江洋大盜就說:準確猜出室內所藏,是聖;搶先進去行竊,是勇;最後一個撤離,是義;知道能不能得手,是智;分贓時人人有份大家一樣,是仁。道德嗎?不道德嗎?
顯然,儒家倫理,墨家道德,是好人和強盜都用得上的,而且強盜還用得更好。難怪“聖人生而大盜起”,因為盜賊就是聖人培養的。
於是莊子得出結論——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22]
這可真是驚世駭俗,一棍子把儒墨兩家都打入十八層地獄。但莊子意猶未盡,還要追根溯源。他說,孔墨之所以跑出來冒充救世主,是因為世道人心大亂。因此,要想救世,就必須搞清楚人心為什麼會變壞。
那麼,是誰把人心搞壞了呢?
夏禹。在夏禹的時代,人人都用計謀,個個都害別人,還認為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但夏禹“使民心變”,是因為帝舜“使民心競”;帝舜“使民心競”,又因為帝堯“使民心親”。親,就是愛自己的親人。這是儒家倫理的人性基礎,而莊子認為是禍根。
親親,怎麼就不對呢?
莊子的邏輯是:有親就有疏,有愛就有恨。因此,有堯時代的相互區別,就會有舜時代的互相競爭,禹時代的相互鬥爭。結果,“天下大駭,儒墨皆起”。
那麼,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