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巴”是K市土話,“張”在這裡應該是“張揚”和“張皇失措”的意思,“巴”大概只是個助詞,幫忙湊成雙音節的。
據說漢語的發展趨勢是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發展,雙音節詞向四音節詞發展。有人說這反映出中國文化崇尚“四平八穩”的特徵,也有人說這反映出書寫技術的進步帶來的弊端:行文囉唆。
以前書寫不易,在龜背上雕,在竹板上刻,容不得你囉唆。即便有了紙,也得用毛筆寫,懸著個手腕在那裡寫字,還要磨墨,你哪裡能下筆千言?哪怕是畢發明的活字印刷,也要一個字模一個字模地排好才能付印,如果動輒寫個洋洋數萬言,那排版得排到何年何月去?所以從前的漢語,說話是一個版本(白話),寫作又是一個版本(文言),說話你儘可以囉唆,寫文你就得簡潔,不然累死你。
不知道上述這兩個“反映”對不對,但漢語詞“單變雙,雙變四”的趨勢是確實存在的,尤其是“單變雙”,非常明顯,很多從前只用一個字就能表達的意思,到了現代就要用兩個字來表達,哪怕是湊個沒詞義的字也得湊,似乎不湊就差了一條腿站不穩一般。
從前漢語裡的“妻子”就包括wife和son,但現在就只代表wife,“妻”變成了“妻子”,“子”變成了“兒子”,這兩個“子”就沒什麼實際意義,只起湊成雙音節詞的作用。
K市人所說的“張巴”是個貶義詞,大概是“好張揚,愛湊熱鬧”的意思。“張巴”可以是個形容詞,比如說某人“很張巴”,或者“張張巴巴的”;也可以是個名詞,比如稱某人是個“張巴”;“張”還可以做動詞,比如“張得全世界都知道”。“張”還有“吃驚、受驚”的意思,比如“雷聲把小孩子嚇張了”。
大概是傳統觀念的影響,K市話裡的“張巴”似乎多用來形容女孩子,很少有人說某個男人“張巴”的,也許傳統觀點認為男人外向張揚不算什麼,或者認為只有女人才會有這個缺點。
我這裡說的“小張巴”就是我們家的“蝦頭妹妹”,這個外號是太奶奶起的,剛開始家裡其他人都不喜歡這個外號,覺得“張巴”是個貶義詞,用來叫一個女孩子不好,每次太奶奶這樣叫,大家都不響應,希望太奶奶發現自己“曲低和寡”,自我收場。
太奶奶不服氣:“你們說我叫她‘張巴’不好,那你們叫她‘蝦頭妹妹’就好了?蝦頭像個什麼?又尖又長著鬍鬚——”
一句話說得大家面紅耳赤。
太奶奶乘勝追擊:“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