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元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部、疏勒部、天竺部都用羯鼓。高承《事物紀原》卷二引《羯鼓錄》雲:“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⑨杖鼓:古代樂器名。以木為框,細腰,以皮蒙之,用五彩繡帶裝飾,左擊以杖,右拍以手。唐代已使用杖鼓,見《新唐書·禮樂志》。宋代的杖鼓與唐代有所不同。沈括《夢溪筆談》卷五“樂律”雲:“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明帝宋開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獨奏,如鼓笛曲是也。”⑩方響:古代的敲擊樂器,磬類,始於南朝梁時。以十六枚鐵片組成,其制上圖下方,大小相同,厚薄不一,分兩排,懸於一架。以小銅錘擊之,其聲清濁不等,為隋唐時燕樂中常用之樂器。唐杜牧《樊川集》外集有《方響》詩。清末俞樾《茶香室四鈔》卷二十三“醴陵出方響”一則有較詳考辨。歌板色:歌手角色名,即是按照板眼的節奏唱歌的角色。中腔:中度音高的歌者,相當於當代所說的“男中音”。三臺舞旋:即按照三臺舞曲的旋律起舞。三臺舞曲的來歷諸說不一。高承《事物紀原》卷二雲:“三臺,三十拍曲名也。劉公《嘉話錄》曰:三臺送酒,蓋因北齊文宣毀銅雀臺,別築二個臺,宮人拍手呼上臺,因以送酒。李氏《資暇》曰:昔鄴中有三臺,石季龍游宴之所,樂工造此曲促飲也。又一說,蔡邕自御史累遷尚書,三日之間歷三臺,樂府以邕曉音律,制此曲以悅之。未知孰是。”破:“破”、“”與下文的“歇拍”都是古代宮廷大麴的術語,即大麴演奏過程中的各個步驟。宋玉灼《碧雞漫志》卷三雲:“凡大麴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虛摧、實摧、袞遍、歇拍、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呈拽:即安排。見卷之六“元宵”一節注⑥。柱窠:石墩子上鑿出的隼眼,以便豎立柱子時把柱子下頭嵌在裡邊,稱為柱窠。譚子:“譚”字應是“諢”字之誤。吳自牧《夢粱錄》卷三“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一節雲:“教樂所伶人,以龍笛腰鼓發諢子。”可參照。致語口號:致語,見卷之七“駕幸臨水殿現爭標錫宴”注④。口號,宋代宮廷舉行盛典宴會時,樂人唸誦的頌詩,簡明而短,內容主要是歌功頌德。《宋史·樂志》十七“教坊”有記述。周密《武林舊事》卷一“聖節”亦記有樂人進念致語口號的詳細情節。上領四契:指兒童們穿的演出服裝的特徵。上領,是指布衫有另外縫上的衣領。契,中華書局出版的鄧之誠注本謂即是“褉”,又作“衩”,四契為四開衩之衣。這樣的解釋似有不妥。實際上“契”在這裡取契合之義,即是衣服開襟處的連線扣或繫帶,四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