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會試考的是策論,是考察時務能力和眼界,可以說,會試是朝廷為了選取將來中樞大員而設的考場,到了這個階段,光是死記硬背已經跟不上節奏了。
於是,很正常的,薛涼會試落榜,憑著舉人之身候補了一個縣丞,又熬了幾年,趕上了泰安縣令出缺,他上下走動一番,憑著座師幫襯,終於補上了泰安縣令。
按說一個寒門子弟,朝中沒有靠山,又沒什麼出色的文采和能力,有個縣令噹噹就已經不錯了。若運氣好,不出錯的話,等他到了致仕回鄉的年紀前,朝廷也會酌情給提上一級,沒準還能混個知府什麼的。到那時,也能蔭子封妻,算得上是光耀門楣了。
可人就是這樣,總是得隴望蜀,薛涼也不例外。
在泰安府做了六年知縣,他漸漸的不滿足於此了,可以舉人的功名,再想往上爬已經沒什麼希望了,畢竟朝廷的位置就那麼些,每三年就有大把進士湧現,輪也不可能輪得上他。
除非……能立一大功。
可是想立功卻不是那麼容易,就這麼大一個縣城,能有什麼機會?
明法審令,鼓勵農桑,疏通水利,修橋建路……
幾年下來,朝廷年年考核,可就算他再拼命務公,也頂多就落一個“恪勤匪懈”的評語。
所謂恪勤匪懈,就是說他夠勤快,夠謹慎,說白了,就是類似忠於職守的評價。
這評價算是不錯了,但也只能算是不錯,對朝廷來說,對皇帝來說,忠於職守只是本份,是應當應份的,若是做不到這一點,才是錯,才是罪。
要說薛涼出身寒門,能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來考中舉人,不得不說他本身讀書天賦不錯,但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他骨子裡就有一股子執拗,一股狠勁兒。
這種人一般都是死腦筋,當年讀書時,就有人勸他放棄,說別折騰了,咱窮人家孩子還想啥當官啊,乾脆種田吧。
可他根本不理,也不屑反駁,只認準了一條路走下去,還真讓他闖出來了。
等他當夠了縣令,想要升官時也是如此,雖然起點不同了,可意思是一樣的,他就是想升官,做夢都想。
拼了六年,把整個泰安府治理得井井有條,這也算他的本事了,雖說初心有點歪,可畢竟百姓也得益了,從這個角度來講,他也稱得上一個好官,一個幹隸。
但治下讓他管得再好,仍然不能讓他升官。
到這時他的想法就變了,既然正路走不通,那麼就只能試著出出奇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