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萬23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士兵們面面相覷:“還用裝麼?我們屬實是正義之師沒毛病。”
相比法國國防政府和保皇派法軍,德軍渾身閃耀著光芒,正道的光BGM直接最大音量,德軍在法國境內乾的壞事,此時已經不值一提了,士兵們都將普法戰爭視作神聖之戰,自己是來解放苦難中的法國民眾的。
當德國媒體記者到來...難民隊伍正好發生了一些情況。
從城區向外逃離的難民隊伍停頓了,很多人站定住,又找到焦點圍過去。
被大量難民圍住的是幾個詩人和樂手,詩人在糟亂的生活中竭力保持體面,哪怕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也端莊正氣的筆挺站立,而樂手們為了生計早已變賣樂器,現在他們是用樹枝撬動了木圍欄伴奏。
詩人正在傳頌一首剛剛製成的詩歌——《英特納雄納爾》,歌唱的曲調與馬賽曲非常相似。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
“舊世界...”
詩人激昂的頌唱,難民們停下腳步默默低頭,有些人輕聲附和,有的人低聲哭泣,德國記者抓住了難得的大新聞,趕忙擠開難民到最近處開始記錄詩詞。
相比詩人的慷慨壯志,人群中的氣氛是悲傷至極,飽受折磨的民眾已經無法再去思考什麼理想,他們現在已經提不起力氣,提不起精神反抗什麼,唯有逃跑。
國際歌的第一次演唱使用了馬賽曲的曲調,在木棍敲擊木樁的伴奏下,在無數的苦難者的圍觀中上演。
在公社運動失敗後,革命者對鮮血淋漓的糟亂的一切保持憤怒,用血淚譜寫了這首悲壯的詩詞,試圖喚醒那些已經放棄的人們。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吶喊,是沉睡的人類社會夜幕中的一道耀眼的閃電,呼喚著赴湯蹈火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
國際歌在法國廣泛的傳播,但隨著一封報紙流入愛爾蘭島,愛爾蘭上空也開始迴響嘹亮悲壯的歌聲。
法國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受到世界關注,但愛爾蘭島上更血淋淋更黑暗的一切卻幾乎在國際上沒有新聞,那可是以百萬人計的慘案。
第一章 愛爾蘭大饑荒
伊麗莎白皇后是完美的,無論德意志國內還是國際,都對這位德意志帝國的皇后讚譽有加,她溫婉美麗,賢良淑德,在任何場合露面都能保持完美無缺的淑女形象,從行為舉止到打扮穿著都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