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大漢華章(22) (第2/8頁)
洛娜215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的帝王幾乎個個都是顏控,當然這個也是有歷史典故和正當理由的,畢竟“相由心生”,面相之學自古就有。
而且武將也罷,文官可是天天在皇帝面前晃悠,若是長相在水平線以下那帝王上班體驗多不好。
但是此舉的確在一開始便判了“面有暇”者的死刑,確實不公。
關於口才,此處小國王還引用了戰國韓非的典故,眾所周知,非公子口拙,但其極其有才。若非他著作之書將他的思想書寫了下來,以春秋當時的擇才方式,很有可能他便會被埋沒。
而事實上,在韓國,這位非公子也的確是被埋沒了。
所以這次中山國的擇才之法便是摒棄一切可能有的影響因素,以文來擇選人才,不論相貌美醜,不論辯才與否,不論家世,不論出生,不論年齡,已是少有的公平。
雖然敢於來參加中山國擇才者,基本上都在容貌的水平線之上的,但中山國的這一“公平”做法立刻滿足了這一幫文藝小青年們的心。
日出展卷,日落收卷,治學房的考題均是小題,故而全卷都要答,而治國房則是五道大策題,擇一而做即可。
撇除“藝”字房的三十多名考生,最終到手的卷子採用了後世科舉的藏名閱卷法。
策論由郅都、太傅和竇嬰進行輪流評分,而每一份卷子,都會由夏安然最後再過一遍。
這倒不是夏安然不相信這三位飽學之士,而是因為他知道出於時代的侷限性,有一些有才之士說出來的話並不能被當代人理解。
為了預防漏掉這一些超越時代的人才,夏安然最後也會將這些試卷都看過一遍。
然後,他便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有經歷過謄抄的試卷,那字可真是亂七八糟。加上很多學子是第一次在紙張上書寫,開頭時多少都會有用力過猛的情況,除了極少數的幾份之外,大部分書面條件都很糟糕。
字型也是,因為夏安然沒有規定書寫的字型,有些學者用了小篆答題,有些則是隸書。
小篆乃始皇帝統一全國後參考六國字型,由大篆發展而來,是其簡化版本,但即便簡化,實際筆畫依舊極多,便有人發明了隸書。
隸書從他的名字看就知道其有輔助之意,其定位便是小篆的輔助字型,因為其書寫便捷,為中下等人所用。
要舉例子,便是類似於日本平假名和真名的地位一般。
當然,最後隸書和假名一樣,靠著它方便簡單易書等特點取代了小篆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