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大漢華章(8) (第3/4頁)
洛娜215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用泥巴封頂,點了個小火慢慢煨著。
正是燒火糞大法。
等到明火暗了,這些經過除菌和加快腐熟的“垃圾”就會成為能夠回饋田地的產物。
夏安然沒同他們解釋為何這般處理,也沒這個必要。他在這兒是最大的,又是從長安來的小皇子,縱然百般不解,也沒人提出疑義。
唯一能干涉到他的三人自也不會為了小皇子這一番無關緊要之舉提出意見。
蒸好晾乾的稻草被木棍舂壓成片狀,再將成堆的紙片切成條化入水中來回翻攪,將纖維打的更細,只不過這樣的紙漿不過是半成品,如果可以還需要在水中混入一些能夠增加粘稠度的物體。
如此才能使紙漿纖維停留在水中而不會快速沉底,但是這東西現在沒有。
夏安然咂咂嘴,看著匠人們摸索著抄出第一張溼紙,隨後貼在了已經準備好的鐵板上頭被烘烤加熱。
松針刷從紙面上輕巧帶過,確保紙張能夠和鐵板完全重合,這一切都是中山王此前說過的操作技巧,但唯有做起來才知道有多難。
第一張紙不算成功也不算失敗。
成功是因為它成“紙”了,失敗便是因為纖維不勻稱,刷子的刷痕方向錯誤,烘乾的時候過了些有些焦,總之這若是放在後世是定然不會出現在店鋪中的殘次品。
但總體來說,還是很成功的可供書寫紙張。
當中山王提筆在此紙上寫下第一個字之後,這張染上清晰墨痕的紙書立刻在匠人們手中傳開了。
匠人們頗為稀奇且驚喜得傳閱,這些人當中曾經見過“紙”的人不多,能夠觸碰到的更是沒有,在如今那種用絲織品製造出的紙張目前還只是貴族間的玩物,並不曾在民間普及。
這些漢子們非常清楚這張被中山王叫做“紙”的東西用的是什麼材料,他們沉靜在——原來草也能做紙的震驚中,一時間都沒顧及到在一旁的夏安然。?
年輕的中山王擺了擺手,示意工頭不必在意自己,他邊悄然退出,邊令人準備了好酒好菜來犒勞這些趕工的匠人們。
旁的不說,單說這編竹蓆就夠折騰人的,粗細均勻,全靠匠人們一根根打磨。
好酒好菜和賞金當即激發了匠人們的創造力,從第二天開始,這一處以簡易磚瓦搭造出的匠房內便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稻杆紙。
工房自產自銷的好處就是,質量不過關的重新打成紙漿都回爐重造,拿到夏安然桌案上的各個可稱之為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