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男性繼承人的機會,推動同族聯姻,讓秦王國的太子正(陳永正)娶了晉王國的公主敏(陳永嵐),實現了秦晉共君——陳永正和陳永嵐都是陳德興的後代,不過兩人並不是近親,他們結婚的時候陳德興已經去世三百多年了。
在秦晉共君之後,陳永華又推動秦楚晉三國共相,也就是將三國議會合並,選出統一的內閣。同時,三國的經濟完全一體化,物資和人員流動完全自由化,三國之間的稅卡完全取消。稍後,盛產白銀的吳王國也被陳永華拉入了同盟,三國共相變成了四國共相。“秦”、“楚”、“晉”、“吳”四國在實際上統一了。一個幾乎佔據了北明洲西海岸全部土地,擁有五千萬人口的強國就此出現!
而大明帝國的應對措施,則是扶植北美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組成同盟,以對抗“秦楚晉吳”四國同盟。這個從表面上看挺恰當的應對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相反的效果——加速而不是延緩了北明洲諸國的融合程序。四國聯盟和十二國聯盟都在各自的轄區內搞起了一體化的市場,建設一體化的交通網路,組建統一指揮的軍隊,最後十二國聯盟的王室也開始向四國聯盟學習,開始推動王朝聯姻,試圖將聯盟便成組建統一國家的起步點!
當大明帝國察覺出不對的時候,北明洲大陸上已經出現了兩個龐大的國家集團。一個是由“秦楚晉吳”合併而成的華夏帝國(皇帝由原來的秦王出任);另一個是由其餘十二國拼湊起來的華夏聯合王國(由十二國王室輪流出任國家元首)。
而更讓大明帝國的執政者們頭疼的事情,是兩個冠著“華夏”名號的明洲大國,真的都很“華夏”,人種是華夏的,文化是華夏,宗教是天道教科學派,連執政的君主也是陳明王室的一部分。而且兩國的政治制度也差不多,都是君主立憲,區別只是華夏帝國的君主權力更大一些,而華夏聯合王國的十二王不過是十二個吉祥物。
也就是說,一旦雙方發生武力對決,後果很可能會產生一個統一的北明洲大帝國!這個帝國將擁有不亞於大明帝國本土的疆域和資源,人口將近萬萬,還在高速增長當中。而且,還踏入了工業化的門檻,可以生產出最新式的蒸汽鐵甲艦和後裝大炮。
所以大明帝國這幾十年來的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就是一方面挑撥華夏帝國和華夏聯合王國之間的關係,使之繼續保持對立;一方面又要儘可能的讓兩國的衝突保持在可控範圍之內——兩國間的中小規模戰爭,在過去幾十年中時有發生,而且都是華夏帝國的軍隊在吊打華夏聯合王國。大明帝國